在铿锵的步履中,2022年落下帷幕。回首过去的一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牢记嘱托,真抓实干,踔厉奋发,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面对“稳”与“进”同在的发展态势、“形”与“势”同在的发展大局、“危”与“机”同在的发展机遇,银川经开区团结一心、真抓实干,有力应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实现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25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综合考评位列全国23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69名;特别是2021、2022年,实现2年经济总量翻番、再造一个经开区的跨越式发展。
这些数据,这些瞬间,从不同侧面“拼”出了银川经开区乘风破浪的强劲发展势头。
立足当下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为国家级产业园区,银川经开区产业结构更“轻”、发展模式更“绿”、经济质量更“优”、企业品牌更“亮”,优势产业更“强”。
过去的一年,银川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式”突破、“群式”提升。光伏材料、蓝宝石、硅部件等新材料领域上下游延伸项目加速形成优质产能,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单晶硅棒和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形成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新硅都”名片愈加亮丽;威力减速器填补国内大功率海上风电偏航减速器空白,全国最大的舍弗勒新能源乘用车轴承基地正在加速形成,新能源装备企业量质齐升,数控机床、轴承、智能铸造等重点领域协作配套水平持续提高;沃福百瑞枸杞深加工、同仁堂有机中药饮片等一批新食品项目建成投产,新食品产业链从前端向末端延伸、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攀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三新”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9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优服务、解难题,稳定增长取得新成绩。面对新冠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的冲击,通过实施“白名单”企业闭环管控、网格化管理和“三员三环”管理等硬举措,银川经开区全员下沉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保障了重点企业连续稳定生产。全年争取政策资金5.86亿元,为企业融资226亿元,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资金2000万元,出台经开区“稳保促”15条,落实减税降费、留抵退税16.7亿元。新设立登记企业512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06家,向企业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办结,营商环境企业测评满意度超98%。
定标准、算亩均,招商选商引领新模式。在招商引资上,银川经开区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投资落地就有增长”的观念,不符合“两都五基地”和“三新”产业范围的,坚决不引。同时,对于符合产业定位的和招商范围的,制定亩均投资额、产值、税收、能耗等门槛指标,真正做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每一个招商项目,科学严谨地算清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财政税收贡献和招商奖励扶持补贴的投入和收益比,坚决不搞“花钱赚吆喝”的政绩项目。
全年累计外出招商40余次、线上视频招商20余次、考察企业100余批次、邀请行业及产业链重点企业来园区考察100余批次,共计落地项目24个、在谈项目25个、意向项目70余个,确保年年抓招商、年年建项目、年年有产出,实现可持续、滚动式发展局面。同时,对不符合园区招商范围和准入要求的10余个项目,分别推荐到市内、区内其他园区投资。
拼干劲、提效能,项目建设跑出经开“加速度”。“比着干”的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企业对产业发展广阔前景的充分认可,是银川经开区逐浪追梦的坚定信心。
建设速度快,才能增长速度快。深入开展项目建设“五比”活动,高标准谋划、引进项目,持续深化包抓机制,全力做好项目审批、要素供给、生产流通保障服务,完成全市首例工业“标准地”挂牌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35个重点项目开工率100%,中环50GW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鑫晶9.6万台40英寸石英坩埚等15个项目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刷新纪录。隆基年产15GW单晶配套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项“鲁班奖”,是宁夏有史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工业项目。
搭平台、育主体,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高度。支持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开工建设,突破了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隆基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6.8%,打破了世界纪录;天通掺钛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小牛全自动串焊技术、电池串与汇流带焊接技术国内领先。新认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占全区36.3%、占全市50.4%;R&D投入强度达到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3和21位,园区科技创新走在全区前列,为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动调、加快转,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银川经开区时刻把建设绿色低碳园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快推动“绿电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园区逐步实现绿能开发、绿能生产、绿电消纳。2022年,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超9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95%,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0%、达到0.87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8、全市平均水平的1/2,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走在西部前列、领跑全区。推行以亩均论英雄,按照“标准地”供地模式,完成全市首例工业用地标准地挂牌出让,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中环50GW、晶盛三代半导体等项目均采用两层以上建筑,容积率均达到1.1,亩均投资和产值均超过2000万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度提升。
建样板、提水平,智慧园区塑造新优势。去年以来,园区以建设智慧园区样板工程为目标,全面加快经开区智慧园区平台建设。目前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接口和应急系统数据库设计开发,服务平台的招商引资、政策服务、政务管理、园区党建、新闻咨询均已完成,110个监控点位陆续安装到位,初步形成了覆盖整个园区的智慧管理体系,有效推动园区公共要素资源、共性产业需求实现共享互通,为经济运行、项目申报、双碳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及交通物流等提供技术支撑。
优机制、转职能,深化改革获得新成效。落实区市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部署,持续深化园区改革,稳步推进公铁物流园整合工作,承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51项,基本实现“企业事情园区办”。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组建了经开发展集团,对园区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整合、市场化运营,并面向全国公开选聘高管2名。围绕“管委会+公司、行政编制+员额”改革方向,制定了科学的内部考核指标体系,园区改革稳步推进,活力进一步迸发。
如今,看得见的巨变,在一系列令人叹服的故事和数据里,更在人们真真切切的视线中。一个生机勃发、日新月异、从容自信的经济开发区正强势崛起。
展望未来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远航再出发。
如今,站在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征程起点上,再次走进经开区,一股奋进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放眼未来,银川经开区人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如果把经开区比作一辆列车,那么抓产业发展无疑是主引擎。2023年,银川经开区将继续坚持大抓产业,在产业提质升级上示范引领。聚焦“两都五基地”“中国新硅都”建设,聚力发展“三新”产业,重点围绕光伏下游、蓝宝石智能终端产品、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关键节点,拓展下游和横向配套的高附加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量级,力争主导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坚持项目为王,在项目增效扩量上示范引领。实施“链长+链主”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落地保障、调度机制,让政策靠前发力,措施及早落地,力争首批32个项目一季度全部开工建设,10个新建的重大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为经济持续增长添加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带动上示范引领。以更高站位谋划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创新发展引领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扎实开展“揭榜挂帅”,组织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确保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稳定在3.5%以上。
坚持生态优先,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示范引领。狠抓“环境综合治理、深度节水控水、源头减排降碳”工作,加快建设“绿电园区”,深化土地权改革,力争全年实现“标准地”供应占工业用地比重20%以上。
坚持深化改革,在营商环境优化上示范引领。按照“抓两头、活中间、一体四分”要求,全面推进园区改革。加强国有企业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国有资产处置等工作。完成对银川公铁物流园整合,一体化推进产业融合、规划调整等工作,积极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园区物流成本。
创建党建标杆,在党的建设上示范引领。着力提升党建联动水平,扎实开展“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构建“党建+项目链、创新链、服务链”的协同发力格局,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共同提高。
接续耕耘,成之惟艰。奋斗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银川经开区将在自治区党委、银川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坚决响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实干展现新业绩,靠实干交出新答卷,开启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版图文均由银川经开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