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奋楫逐浪勇向前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奋斗者铿锵的步履中,不平凡、不寻常的2022年落下帷幕。回顾2022年,银川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
这是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2022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左右和6%左右……
这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场景,工地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拔地而起;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火力全开”赶订单……
这是一幅幅幸福盎然的画面,40余万群众房产证“办证难题”得到有效化解;老旧小区改造让家园旧貌换新颜……
走在前、作表率,银川大地展新颜。2022年,银川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提质。“三新”产业异军突起,“两都五基地”建设强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治理效能稳步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迈出新步伐,银川市交上了一份“全年精彩”的圆满答卷。
“三新”产业异军突起 激发经济新活力
2022年,银川市立足本地产业发展优势,树牢“产业为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突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产业,配套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为银川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增添厚重底色。2022年,银川市“三新”产业预计完成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43%左右,增长态势强劲。
新材料产业上,聚焦光伏硅、蓝宝石、第三代半导体、储能电池材料等领域,形成从单晶硅到光伏电池、从蓝宝石到智能终端应用、从半导体材料到关键部件、从正极材料到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光伏材料领域拥有单晶硅棒110GW、硅片45GW、电池15GW的产能,形成拉晶、切片、电池产业链和碳纤维、坩埚、串焊机配套能力,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光伏材料制造基地;半导体材料领域拥有8英寸至12英寸大尺寸晶圆、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硅部件等特色产品,成为国内外芯片供应链上重要的配套产业;工业蓝宝石领域形成5500吨蓝宝石晶体、2160万片蓝宝石晶片生产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电池材料领域,汉尧石墨烯率先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的企业。
新能源产业上,聚焦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重点引进京能、银星能源、威马电机等国内龙头企业,正在形成从光伏产品到光伏发电、从风机塔筒制造到风电设备集成组装、从电池正负极材料到储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其中,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达425.25万千瓦;风电领域引进以银星能源、众力管廊为代表的风机塔筒研发制造企业,具备1200套风机塔筒的生产能力。储能领域,宝丰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示范项目落地,达产后可实现工业增加值约452亿元。
新食品产业上,聚焦葡萄酒、高端奶产业和枸杞精深加工等领域,中粮长城葡萄酒、蒙牛、百瑞源等重点企业,实现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发展,精深加工食品比重逐渐上升。奶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以蒙牛为引领,金河、北方乳业等7家银字号企业为基础的高端奶产业发展新格局;枸杞精深加工领域,形成以银川经开区、贺兰工业园区为重点片区的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培育“沃福百瑞”“百瑞源”“厚生记”等枸杞品牌20余个;葡萄酒领域,吸引法国路易威登、保乐力加、张裕、长城等龙头企业来银投资兴建酒庄,形成大、中、小规模酒庄(企业)梯次布局。
“2022年,银川市实施‘三新’产业项目66个,开工率达97%,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34%,占市级工业完成投资的75%。”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银川市着力推进“三新”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式发展,一边抓项目建设,一边在项目招引上下功夫、见实效。银川市赴北京、福建等地开展招商178批次,对接华电集团、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等重点企业项目408个,邀请东旭集团、中农联集团等企业来银考察1461批次,动态储备天云算力中心、中药提取产品制造、24GW单晶拉棒切方切片等在谈项目124个,计划总投资1030.64亿元。截至2022年11月底,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48个,年度计划投资984亿元,申报到位资金659.58亿元,同比增长9.4%。
“两都五基地”建设势头强劲 助推高质量发展
行走在黄河两岸,放眼银川大地,无论是串珠成链、全线发力的重大项目,还是提速冲刺、日新月异的重点工程,都“热战”正酣。
2022年,银川市按照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升级、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国新硅都、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高端奶产业基地、“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基地的“两都五基地”,汇聚发展磅礴动力。
抢抓机遇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2022年9月7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市闽宁镇举行。博览会亮点活动之一的“2022年第二届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大赛”共评出224款获奖酒款,银川产区占据110席,占大赛获奖总数的49%,占宁夏获奖总数的64%,志辉源石、贺兰红、保乐力加、贺兰晴雪、美贺、宝实、西夏王7家酒庄提供的7款参赛葡萄酒摘得大金奖,进一步提升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银川市立足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发展核心产区优势,将葡萄酒产业纳入“两都五基地”大力推动,强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保护和发展全过程,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走上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年度斩获国际金奖72项。
聚力打造“中国新硅都”。目前,隆基、天津中环、小牛自动化等一批国内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已落户银川,形成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以及配套的碳纤维、坩埚、串焊等光伏材料全产业链,这是银川市打造“中国新硅都”的底气和优势。银川市聚焦新材料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碳基、硅基、金属材料等重点领域关键性突破,全力构建集科研、产业于一体的新材料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储能电池产业蓄势而进。2022年,投资692亿元全国单体最大的宝丰200GWh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填补了宁夏新型储能产业的空白,奥能瑞拉2GWh钠盐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储能领域的规模化优势明显,为银川市打造“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枸杞是宁夏的传统名优特产,而银川集中了宁夏枸杞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重要优势。现有枸杞企业364家,挂牌成立首个“国”字号枸杞研究院,相继设立农业农村部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院士工作站,先后取得258项发明专利,形成枸杞干果、酒类、功能性食品和中药饮片等枸杞及衍生制品60余种,年出口量4800余吨。枸杞产业综合产值预计2022年突破100亿元大关。
项目建设是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压舱石”和“定盘星”。2022年以来,银川市聚力“两都五基地”建设,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领跑沿黄九省区和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牢牢占据全区“半壁江山”。截至目前,银川市共谋划储备2023年项目972个,总投资36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25亿元;申报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19个,年度计划投资110亿元,项目个数和年度计划投资均位居全区五地市首位。
交通疏堵“6+N”工程 改善出行条件
2022年4月30日,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路与文萃街交叉口的凤还桥揭开面纱,人车抢道的怀远路口不再拥挤;6月7日,银川市金凤区尹家渠北街(大连路—后海路)、凤凰北街(大连路—沈阳路)两条道路正式通车,极大缓解了城市主干道交通压力;9月29日,银川火车站隧道正式通车,大幅提升了周边车辆通行效率;11月20日,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项目通车,东西向通行无需交通信号灯,车辆每小时通行能力提高约40%……
交通疏堵“6+N”工程是银川市重大民生民心工程,是为推进城市拥堵问题治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问题实施的系统交通治理工程。其中,“6”指团结路(民悦街―凤凰街)断头路道路工程、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断头路)工程、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立体化(下穿式)改造项目、友爱街与银古路交叉口立体化(上跨和下穿结合)改造项目、贺兰山路与友爱街交叉口立体化(上跨式)改造项目、金凤五路(正源街―民族街)道路桥梁(上跨式)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N”指配套工程,目前为53项。
2022年,银川市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大力实施交通疏堵“6+N”工程,聚焦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主次干道优化提升、断头路打通、交叉口立体化改造、平交口优化、停车设施建设等问题,按照人行与车行、软件与硬件统筹改进原则,梳理出37个拥堵点和14条拥堵路段,打通海宝东路等28条断头路,新建改造上海路、解放路东延伸及典农河旅游风景路二期等城乡道路,实施新华路、宝湖路、民族街等5条慢行绿道建设,新增慢行绿道13.3公里,贯通东线公路,进一步畅通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善“九横十九纵”城市路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要。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交通疏堵的同时也更加强调“美”。团结路作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内重要道路,项目实施时便在道路中心规划52米宽绿化带,成为银川市内首条带状公园,是一个兼具功能性与舒适性的高品质工程。
除了主要道路工程,银川市还对市内多条老旧道路进行翻新、维护,凤凰街(上海路—北京路)改造工程通过对主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进行集中改造,对交通标线重新施划,路口进行交通渠化设计,改造完成后提升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
此外,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银川市还新开通和调整优化一批公交线路,方便集中时段、特定群体出行,优化乘客出行体验,提升公交分担率。
破解房产“办证难” 提升市民幸福感
说起2022年最开心的一件事,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大新家园住户李春燕给出的回答是:“6年了,我的房子终于有证了!”
2017年,李春燕被拆迁安置到大新家园,虽然早早就拿到了钥匙、住进了新房,但由于历史原因,房子的不动产权证迟迟无法办理。“没拿到房产证,总感觉房子不是自己的,住着不踏实。”李春燕说。
过去,像李春燕一样,因不动产权证难办,银川市18万户40余万人所购房屋多年都无法登记办证。这一闹心问题,直接影响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本本产权证,牵动千家万户心。为解决群众“望证兴叹”问题,2022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将解决群众办理房产证遗留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立足市情、高点站位、系统部署、靶向发力,启动解决群众办理房产证遗留问题专项行动,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任副组长的银川市解决群众办理房产证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工作专班负责人,围绕增进民生福祉,靶向聚焦施策,压茬推进化解,全力解决办理房产证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次登记14.5万套,完成率80%;具备办证条件13.2万套(个人缴纳契税后即可办证),完成率73%。
“办证难”问题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且政策性强。银川市委、市政府抽调相关部门人员,下设7个专项工作小组组成工作专班,三区两县一市相应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市县联动、县区为主、部门协作”的有力格局。积极争取自治区相关部门专业指导支持,结合银川实际,确立“尊重历史、证缴分离、民生优先、规范办理”工作原则,明确动员部署、梳理核实、全面推进、总结巩固四个阶段,确保环节无缝隙、工作全闭环。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建立问题、措施、责任“三张清单”,实行日报告、周通报、月调度专班工作机制,确保到底到位、见行见效。
共性问题统一解决,个性问题逐个攻坚。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以兴庆区前程家园小区为试点,组织兴庆区政府深入动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下沉指导培训,制发办证资料流程清单推送给社区群众,做好答疑解惑、政策宣讲和应对解决工作。细化建设主体灭失、土地手续不全、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和消防验收等11类29种制约办证情形,采取“一小区一方案一专班”方法,确保“依法办”“加快办”相统一。就13个涉及问题复杂、解决难度较大的小区和收集的28条疑难问题,组织召集县(区)和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集中攻坚。就开发企业欠缴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等影响办证问题,联动有关部门按照“应收尽收、应追尽追、应缴尽缴”原则依法追缴,最大限度消除症结难点。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守护黄河长久安澜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因黄河而生,得黄河而盛,依黄河而兴。一直以来,银川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全市人民的幸福河。
2022年6月1日,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市”为总主题的银川市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在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启动。活动中,沿黄八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发来贺信,并与银川市一起发布黄河流域共同保护母亲河倡议书,一致表示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合力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最强音。“宣传实践月”期间,银川市区主要路段和地标街景处张贴宣传道旗和海报3000余例,全市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黄河、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共识。
2022年,银川市坚持“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通过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工程,加大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持续改善水生态,银川市编制《银川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推进水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全市上报的5个项目有4个被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开展人工湿地水质专项监测,对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不到位的县(区)进行通报;制定黄河流域银川段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共审批(备案)入河排污口5个。2022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黄河银川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率先在沿黄城市出台实施“四水四定”方案,累计节水超20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44.6%。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获得母亲河更长久的滋养。银川市按照“亲水、治水、保水、活水”思路,统筹地上地下、岸上水中、城市乡村,坚持“五水同治”,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向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饮用水源替代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人工湿地建设等系统治理措施,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023 踔厉奋发新征程
新年伊始,一趟趟列车在新开通的银兰高铁线上飞驰,于银川、兰州等西北核心城市之间跑出大西北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度”;建发悠阅城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速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美丽河湖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按下“快进键”,美丽银川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银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2023年“任务清单”第一时间下达,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大潮澎湃……
首战即决战,开局定全局。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加快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关键之年,银川市将在“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聚力高质量发展,勇挑重担、勇毅前行、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新篇章。
在创新发展上示范引领,为产业升级汇聚澎湃动能。2023年,银川市聚焦推进现代化银川建设,抢抓国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有利契机,大力实施“三新”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扩容、数字经济赋能、园区发展提质、企业梯度培育 “五大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围绕“三新”产业,在推进机制上,树立全产业链思维,不断完善“链长+链主”的产业链推进机制;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精准化补链条、集群化聚产业、多元化促协同;在项目建设上,加快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蒙牛乳业产业园等56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天通蓝宝石四期等32个项目投产达效;在政策创新上,精准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本地研究机构,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通过一系列举措,力争“三新”产业产值增长45%以上,总量突破1260亿元。
在生态建设上示范引领,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2023年,银川市深入开展“双减双降”,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西夏热电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景区等9类“无废城市细胞”100个。深入开展河湖沟道涉污涉乱专项整治和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行动,加大美丽河湖项目建设力度、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力度、水资源管理保护力度。加快智慧河湖建设,提升河湖水域岸线数字化管控水平,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水生态保护新格局。
在基层治理上示范引领,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2023年,银川市高标准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坚持执法与服务双轮驱动,倡导研究性执法、说理式执法及服务型执法,创新前置巡查、提醒告知、普法宣讲等方式,把服务意识贯穿到执法工作事前、事中、事后,构建“综合查一次”执法监管机制,对非重点领域违法事项特别是弱势群体轻微违法行为,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促进基层执法“力度”“温度”双提升。在开展城乡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六社联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深化公安派出所和“情指勤舆督”一体化改革,创新实践“塞上枫桥”警务品牌创建、“石榴籽”警务室打造、“警格+网格”深度融合等举措,提高社会治安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在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潜力。2023年,银川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提质计划,围绕“六特”产业,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6亿元以上,储备入库项目450个,力争较2022年预算投资增加20%以上。实施高质量庭院经济试点计划,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移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庭院经济,试点打造10个示范村。实施农旅融合产业提升计划,以绿色菜园、葡萄园、稻渔种养基地为依托,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产业融合业态,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向前。
争先创优开新局,潮涌银川满眼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最鲜明的主题,是新征程最激昂的乐章。奋进银川,步履铿锵;发展银川,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