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篇
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引领发展之变。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卫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中卫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用系统观念谋划发展,用科学办法破解难题,用实干担当推动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好稳保促“七大战役”,始终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守住了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底线,高质量发展有了新进展,谱写了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精彩华章,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卫力量、中卫担当。
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卫北制梁场,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或进行焊接作业,或进行T梁模板试拼安装。
“这个制梁场主要为宁夏钢铁集团中卫热电铁路专用线项目生产预制梁。”宁夏城新铁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东宝介绍,宁钢热电铁路专用线项目是自治区、中卫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公铁多式联运,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中卫市持续抓有效投资,523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301亿元。总投资152.5亿元的3GW沙漠光伏基地、投资7亿元的海原县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投资13亿元的沙坡头区香山兴仁片区生态修复供水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协鑫科技5GW颗粒硅N型单晶等14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2022年,中卫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力保企业运行,精准打好“1+7+1+N”政策“组合拳”,退税减税降费26.1亿元、减缓社保费3.4亿元,清欠民营企业账款1788万元,稳住了市场预期、稳定了企业生产。“两大任务”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0亿元,同比增长41.6%;着力促消费回暖,发放消费券7300万元,带动消费20亿元。网络零售总额6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1%。中卫市获批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根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提高产业竞争力。
中卫市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持续用力强创新、抓产业、促转型,以生产端优化提升带动经济企稳回升。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瑞泰尼龙66、朗利硫化黑等12个项目建成投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4%和21.6%,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全社会能源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5%和4.5%,降幅位居全区第一。
中宁县入选中国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典型城市案例。特色农业高质高效,枸杞、牛奶、肉牛(羊)、果蔬4个百亿级产业链全面推进。
推进文化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沙漠大客厅”“星星的故乡”,全年接待游客89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黄河文化体验展示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库。“点亮”大漠星空·打造“星星的故乡”文旅IP入选全国文化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建成运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打通深圳—中卫直连网络。新增标准机架1.2万个,同比增长132.7%。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62%。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
让惠民温度可感可知
全力推进城乡生态绿化提升工程;持续完善城乡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惠民行动……2022年,中卫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谋划实施一系列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截至去年年底,中卫市政府承诺为
民办的10件民生实事已全部办结,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去年以来,中卫市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及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开工建成市区新墩桥、文昌桥、利民桥。3座桥通车后,极大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投资3984万元,完成中沟路改造;投资2.4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90.6公里。
中卫市持续提升城乡品质,共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市。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海绵型市政道路、老旧排水管网改造、排水防涝、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54个,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新改扩建市政道路22条52公里,新老城区交通更畅通,群众出行更便捷。更新供排水管道87公里,铺设燃气管网125公里。
开工建设沙坡头黄河大桥、黑山峡黄河大桥,中卫至兰州高铁通车。启动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建设,以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培育重点小城镇2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7个。建设“四好农村路”194公里,建成抗震宜居农房2377户,改造卫生厕所4264户。建制村自来水、动力电、光纤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10%。民生支出153.6亿元,占比达到80%以上。抓紧抓好抓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群众收入同比增长15.8%。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分别完成自治区目标任务的110%和157.5%。
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7380个,有效缓解“大班额”“大校额”“入园难”问题。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6个。
创新开展“千名文艺志愿者进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等基层文艺品牌。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改建运动广场、射击馆等场馆(地)18个,建成健身场地42个。
在改革中焕发更大活力
日前,中卫市“六权”交易集中签约活动在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此次交易涉及用水权、山林权等22笔363.8万元,有效推动“六权”改革全面发力、提速加力。
“我们从海原县政府购买工业用水权指标27万立方米,满足我们的新项目用水。”宁夏渝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平介绍,公司过去年用水94万立方米,2022年10月建成循环经济利用焦炉煤气生产9万吨/年LNG项目后,每年新增用水27万立方米,“这次集中交易解决了企业的用水难题。”
中卫市大力实施改革赋能行动,在“六权”改革上试点先行、多点突破,让资源要素变成资产资金、无形权益变成现实收益,激活了资源价值一池春水。
2022年,中卫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434项中央和自治区改革任务全面落实,“六权”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农业用水权确权。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2万亩,农村产权抵押贷款7.2亿元。开展排污权交易25笔23.5万元。林权抵押登记1.9万亩。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经验全国推广。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101项审批事项“零材料”办理,85项事项“一证(照)通办”,162项高频事项“跨省(域)通办”,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市辖区城市公交国有化改革全面完成。成功举办“云天大会”、大漠黄河国际文化旅游节、枸杞产业博览会,“沙漠水城·杞乡锰都·云天中卫”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沙坡头机场新开通4个航点、3个地区旅游包机业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公铁水”多式联运班列749列。进出口总额29.2亿元,同比增长44%。天元锰业锰产业链多式联运入选国家第四批示范工程创建项目。
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置身中卫,一条条绿廊绿道沿路临河,扮靓了山山水水;一片片生态林带环城绕乡,染绿了城市乡村。
中卫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植绿增绿护绿步伐,全市林草资源总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
“中卫市立足打造黄河流域‘绿色长城’,深入推进植绿增绿三年行动,争取资金3.36亿元,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蚂蚁森林’二期等重点项目,完成营造林44.73万亩,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31%,占自治区全年造林总任务的30%,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94%,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增强。”中卫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实施城市绿化1028.6亩,建设小微公园9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03%,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中卫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储碳固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中卫市大力保护天湖、腾格里湖等4个国家、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实施滨河大道内侧、青铜峡河东漫滩等区域湿地修复1.6万亩,启动建设莫楼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巩固在52.69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5%,香山湖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
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以上,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黄河过境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部署篇
过去的一年,中卫市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项进步、每一份收获,都浸透着汗水、凝聚着心血,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奋进正当时,乘风再起航。2023年,中卫市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五个示范市”建设,大力实施“七个战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卫篇章。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提速壮大新型工业。持续推进工业倍增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围绕“六新”产业,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壮链,加快建设晨光30万吨硅基及气溶胶等41个新型工业项目。支持卫宁工业园区、海兴开发区联动发展,打造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提质发展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农业倍增行动,大力发展“六特”产业,特色农业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加快建设中宁国家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新种植枸杞1万亩,建成千亩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创建自治区千亩绿色丰产示范基地10个,枸杞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5%。加快“一地六区”奶牛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优质苹果基地1万亩,新增蔬菜基地2万亩。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家庭农场30家。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高标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支持中宁县、海原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沙漠主题度假中心等28个旅游项目,力争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和寄递物流配送体系。
提升数字信息产业水平。以建设“双节点”城市、“三大基地”为牵引,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建设。支持建设闽宁云、苏宁云等跨区域云平台,加快算力调度和大数据汇集,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高标准运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争取国家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规划建设数字经济生态示范园。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增加学位15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实施中卫市第十四小学等14个项目,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实施卫银教育合作“三项行动”。坚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设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申办中卫云天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办好特色专业。
实施创新强市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双倍增行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和农高企8家。加强科技攻关,实施科技项目60个。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落实企业科技创新补助政策。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实施人才“四大工程”,开展“智创卫(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000名以上。加强创新、产业技能、企业领军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培育创新创业团队5个。
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和修复、“蚂蚁森林”造林项目,完成国土绿化17.6万亩。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2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
加强黄河保护治理。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健全河湖“清四乱”长效机制,保障母亲河健康安澜。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开展深度节水行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9.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5%。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噪声污染协同治理。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业废水治理、入黄排水沟整治工程,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治,黄河中卫段水质稳定Ⅱ类进Ⅱ类出。
坚定不移落实“两大任务”,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计划安排重点项目513个,年度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实施中国广电数据中心等210个重大产业项目,城市集中供热节能降碳等210个基础设施项目,中宁县第十二小学等60个社会民生项目,中卫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建等33个生态环保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产业链链主2家以上,投资超10亿元项目不低于10个,各园区落地“延链补链强链壮链”项目5个以上。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模式,实施“国际知名企业入卫”“央企入卫”计划,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00个以上、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深入开展改革赋能行动,扎实推进“六权”改革。推行园区“管委会+公司”机制,将更多高频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园区企业服务站。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沙坡头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海原县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改革,落实沙坡头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川渝、陕甘蒙青区域协作,实施铁路物流畅通、航空物流提质、保税物流平台建设“三大工程”。拓展航空客货运市场,引进发展“通航+旅游”业务。常态化开行国际班列、疆煤入卫班列。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迭代升级。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实现更多事项“免证办”“零材料办”“最多跑一次”。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坚定不移加快城乡融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全力支持海原县打造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示范县。深化拓展闽宁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社会帮扶,加大生态移民后续扶持力度,突出解决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3件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增强城市功能。建设市区智慧停车云平台。改造提升小微公园8个,新增城市绿地49万平方米。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细管理,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舒适度更高、烟火气更足、生活味更浓。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支持沙坡头区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区、中宁县建设“杞乡锰都”、海原县建设绿色生态特色县,打造重点小城镇2个、特色小镇2个,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购买公益性岗位1300个,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20万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和规范电商从业者、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发放创业贷款4亿元。
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建成海原县中心敬老院养护楼。更加关注“一老一小”群体。改造老旧小区2339户、棚户区1120套,保障好中低收入家庭、新市民公租房住房需求,实现应保尽保。
推进健康中卫建设。建成城市医疗集团“五大管理中心”,实体化运行县域医共体。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基层诊疗量达到50%以上,县域内住院量达到75%以上、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区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实施以“守护黄河根脉”为主题的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工程。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演出等活动800场次以上。加强大麦地岩画、高庙等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长城、长征、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简约、高质办好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
坚定不移创新社会治理,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5585”创建模式为牵引,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行“人民调解+仲裁+信访”“警格+网格”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巩固“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成果,让群众吃得更放心、用药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