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六盘山下闹社火

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李昊斌 姬 禹 文/图

杨家鑫在化妆。

隆德县观庄乡阳洼村扛社火演员整“装”待发。

西吉县吉强镇社火春官周鹏举表演说春词。

工作人员为隆德县观庄乡阳洼村扛社火演员挂红。

柳保莹扮演的琼霄。

西吉县正月十五社火表演现场盛况。

春官词、马社火、高跷、旱船、舞狮、脸谱、折子戏……构成了六盘山区的社火戏。

在这座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博物馆里,锅灰抹面、朱砂涂唇、厚施粉黛……不同年代的社火场景,传达着来自远古的文化意趣。

在隆德县、西吉县各场逢年迎春的社火里,民俗、民艺、民风,孝敬、感恩、和合,让当地群众从中寻找自己的根脉和安详。

肩膀上的社火

“12个娃,天不亮就起来画脸了。好多娃争先恐后地要耍社火,人太多了,一个要耍孙猴子,另一个叫唤的不给。”隆德县观庄乡阳洼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政国说。

“为啥男女老少都爱耍社火?隆德县以前有两班戏,一班是固定的,二班是流动的。我大爷是秀才,给二班班主徐老爷写戏本子,写了50场,不重戏。最后,徐老爷不给钱,就给大爷出了一个主意。”王政国指着村里仅剩的一个戏箱说:“3个戏箱里面全是社火道具,我大爷按徐老爷说的,拿绳子捆了3个戏箱背了起来,撂下18个‘香元’(银圆),就把耍社火的家底带回村了。”

谁也不曾想到,一次矛盾竟然衍生出一种习俗。

一座千年古城,坐落于六盘山山脉西麓,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社火文化之乡”。这里是隆德,从城镇到乡村,庄庄有戏台,村村有社火。

经“闹五穷”“上九”的社火表演后,隆德县各村终于迎来新年的头等大事——耍社火。

“社火头儿”刘满良从阳洼村祖传的戏箱里,再次拿出凤冠霞帔、金冠金甲,阳洼村的扛社火,千呼万唤始出来。

起初,阳洼村的老艺人以传统剧目秦腔为底本,改编为舞狮、划旱船、赶毛驴、高跷等多种形式的社火。后来,在传承发展中又创造出扛社火——由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肩扛4岁到7岁的小孩,扮演成各种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的角色,以行走表演的形式寄托群众热爱生活、歌颂幸福的美好愿望。

在隆德县2023年文旅推介暨非遗过大年社火巡演活动现场,55岁的刘小明把扛社火架子扎绑在身上后,披挂穿戴,靠坐在表演车板边,4岁的孙女刘馨怡被抱上车,站在扛社火的架子上。刘满良给刘馨怡扮好《八仙过海》中汉钟离的服装道具后,这爷孙俩开始上演隔代扛社火。“娃站在上面不叫唤,一场巡演下来还没耍够。”刘小明说。

前有仪程官说词,后有马社火排阵,鼓乐喧天,群狮压阵。12位小演员站在扛社火架子上,被老演员背在肩头游街挂红。“6岁的蓝采和”挽着花篮、“5岁的铁拐李”手握铁杖、“4岁的汉钟离”东张西望……孙悟空已经扛起金箍棒进入角色。

“社火头儿”是这场视觉盛宴中贯穿始终的角色。刘满良是阳洼村秦剧团团长,30年的演社火经验和四代传承,使他众望所归地成为阳洼村的“社火头儿”。这次,他又带着46位父老乡亲,踏上传承发扬社火之路。

“原先方言喊的‘背社火’,后来改成‘扛社火’。过去做的扶手太笨重,改进后的扶手背上‘松活’,娃也安全。”王政国说的是扛社火的架子,已由木制改为铁制,安全系数高,轻巧耐用。“扛社火架子和娃加起来要50多斤,着实不轻,但还是喜欢耍。”

马背上的社火

咚咚,咚咚呛,咚咚呛……

2月5日,伴随着铿锵锣鼓声,一年一度元宵佳节踏春而至,各地挑兵点将、精心装扮,高台、高跷、旱船、秧歌等精彩场景不断呈现。

“看社火就得去隆德”如今已成为宁夏人的共识。每逢元宵佳节,隆德县城万人空巷,观看社火表演大赛已经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传统。人们喜欢社火巡演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的装扮,但马社火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凌晨4时的墨蓝色天幕下,新和村家家户户就已经亮起了灯。光亮沿着村道延伸,最后在村部汇聚。

“叔叔,妆化好了,能睡一会儿吗?我保证不弄花‘太子弟弟’的脸。”今年10岁的杨家鑫向化妆师撒娇道。今年是他第一次参与社火表演。

“上了妆你和角色融为一体了,不能睡觉也不能哭。今天这个角色是你自己选的,所以一定要把他演好。”一旁的柳保钰、柳保莹两姐妹俩蹲下调整着杨家鑫的发簪说道。

装扮马社火并不简单,表演者需要凌晨2时起床,早早在村部集合,有人化脸、穿衣,有人培训试演,有人为之后的骑马做热身运动。

今年,新和村马社火表演《赵爷搬三霄》古戏,上大一的妹妹柳保钰和上大二的姐姐柳保莹,分别扮演云霄、琼霄。对于马社火角色扮演,已经连续参演三年的柳保莹和柳保钰姐妹俩驾轻就熟。姐妹俩骑马在社火队伍中行进,数百名“精兵”摇旗呐喊,戴凤冠、穿鳞甲、披战袍,轻盈又洒脱。

峰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隆德人发明了可以翻山越岭、穿沟过壑的马社火,演出难度也不小。

因此,参加马社火表演,骑马是基本功。“刚开始学骑马,脚踩上马镫那一刻,腿肚子打颤,上去后手抓马鞍不敢松开,就害怕马受惊被摔下来。”柳保莹回忆说。为了确保社火表演,柳保莹一有空就练习,直至熟练掌握马背上的平衡技巧。

“上坡时重心向前,下坡时重心向后,人在马背上和马行走时保持相同节奏,这样人不困、马不乏。”柳保钰接着姐姐的话说,尤其骑上马被人围观时,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也是一名传统文化继承人”。

柳保钰和柳保莹的父亲是马社火传承人,姐妹俩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看社火表演者化脸、装扮。“社火虽然不是物质的,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以后也会传给自己的孩子。”柳保莹说。

春官说唱春天

2月5日,西吉县篮球公园锣鼓震天响,来自14个乡镇组成的社火队伍同台竞技、各展风采,为全县人民呈现了舞龙、舞狮、划旱船、秧歌等社火演出盛宴。当“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就这么多……”唢呐曲响起时,两只美猴王一边打斗着,一边叫嚣着“你是哪来的妖精?”现场,围观群众的欢呼声、掌声不断,纷纷拿出手机拍视频发快手、抖音。

其中,最显眼的社火表演项目当数各乡镇手持羽扇、身穿戏袍的春官演员,他们走在队伍最前面以新年祝词对垒“说春”,讲述西吉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状态。当吉强镇社火队上场时,春官周鹏举率先一跃跳上红木桌说唱着“过了新年过新春,踏破黄土变成金。人逢喜事精神爽,感谢政府感谢党。社火走成一条龙,欢声笑语西吉城……”

回顾起场上表演情形,周鹏举感觉像做了一场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即做了一首春官词发朋友圈庆贺——元宵仪程喜盈盈,紧锣密鼓第一名。本人胜似中文魁,一生这是头一回。

第一次获得第一名,是对周鹏举30年春官生涯最好的褒奖。

“说到春官说词,离不开祖父周效清的熏陶。”周鹏举说:“小时候,没有光盘、图片来存录祖父写的春词,只能用爱出毛病的录音机存录祖父口传、心授的春词。”周鹏举眼含泪花说,每次听起录音中“叶叶绿来杆杆青,天下英雄访英雄。文王访的姜太公,渭水河边才相逢”春词,我都会想起祖父对我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30年的春官生涯”。

如今,周鹏举已是春官文化的非遗传承人、西吉诗联和春官词学会副会长,像祖父一样履行着传承春官词使命。“我带徒弟,不看重他们学历多高和成绩多好,更多看他们的人品及对春官文化的热爱程度。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会用心教。”周鹏举说,目前虽然教了两名徒弟,但最担忧的还是如何把春官说词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西吉春官说词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题材广泛,历来以口传心授的模式传承于民间。

自小对春官说词好奇的非遗传承人胥劲军,先跟村里老春官学习创作春词顺口溜,后参与多场演出后,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春官。他对春词保护传承有着独特理解,“如果不好好保存和传承春官词,太可惜了!只有让春词创作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走老路,才能焕发生机。”他说,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春官说词表演中来,春词便不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为此,胥劲军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和参加春官说词活动机会,从事古老春官词研究保护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完成《西吉春官词》草稿近20万字。

“我们在做好传承保护的前提下,挖掘好西吉春官词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让‘西部福地·吉祥如意’文旅品牌更响亮,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春官说词的魅力。”西吉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陈丽霞说。

--> 2023-02-09 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李昊斌 姬 禹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6748.html 1 六盘山下闹社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