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移”来杞乡好前景

本报记者 马 越 文/图

中宁县舟塔镇潘营村村貌一角。

“咱村里有340户、1400多名水库移民。”2月18日,走进中宁县舟塔镇潘营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仲琪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王仲琪说,村合作社利用水库移民项目资金流转土地种植1500亩枸杞;还建成枸杞烘干色选加工厂。“如今村上枸杞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余元……”

中宁枸杞甲天下。这是一处风景优美、产业兴旺、别具浓郁杞乡风情的“美丽移民村”。

“可当时,这里都是荒山荒地。”抚今追昔,也是二代移民的王仲琪话锋一转讲述道,“1964年,父辈们响应国家号召,支持青铜峡水库建设,搬迁到了这里。故土难离,但人挪活,带上锅碗瓢盆、打起铺盖卷儿,上辈人携家带口赶着牛车就出发了。在土坯房扎下来,愣是靠着二牛抬杠翻地晒地,拓荒垦田。”近年来,在国家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当地的枸杞产业,移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走进三代移民刘艳敏家,她正和邻居拉家常。大门上喜庆的春联,衬得日子显得格外清闲、温馨。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年来,全家每年收入十二三万元,其中6亩枸杞地年收入就有6万元。她还抽空到枸杞加工厂打工,年收入2万余元。每年暑期,3个上学的孩子也能靠着在家门口的枸杞地打工挣到学费。此外,家里还有3亩地种着玉米,年收入五六千元。丈夫张海平忙完家里到城里打工,每年还能收入四五万元。去年底,刘艳敏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

人勤家兴旺。刘艳敏笑着说:“我和老公从每年3月份枸杞剪枝开始,一直到11月地里淌完冬水前,都跑着干活”。新的一年,她充满干劲,憧憬着越来越甜的日子,干脆地说:“今年还要拼着干!”

他说,就在前几天,宁夏邮政中宁县分公司看到村里枸杞种植的抖音视频后,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今年村上的枸杞产品就能上到“邮乐网”,会有更好的销路。

中宁县水库移民管理中心负责人黄金涛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宁县石空、舟塔、鸣沙、白马等乡镇先后共搬迁来水库移民27371名。自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来,先后争取扶持资金2亿余元,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为移民村建设文化广场、亮化美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枸杞加工、蔬菜冷藏、湖羊养殖等致富产业,建成了一批有产业,有前景的“美丽移民村”,拓宽了移民增收渠道,增强了移民“造血”功能,为全县水库移民蹚出一条条红红火火的致富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了移民群众的幸福感。

--> 2023-02-22 本报记者 马 越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8835.html 1 “移”来杞乡好前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