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绣针绘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本报记者 陶 涛

② 乔亚茹创作刺绣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原县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刺绣的传统,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把花鸟、美景一针一线绣在各色花布上,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原回绣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努力创新,让刺绣传统技艺重获生机,发展成文化产业。”2月19日,海原县千珍绣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乔亚茹说。

从手工刺绣销售店到千珍绣工作室,再到手工艺公司,乔亚茹依靠一双巧手绣出锦绣生活。“一般的绣花针是实心的,而剁绣的绣花针是采用微细钢管做成的管状绣花针。剁绣也称为剁针绣,是海原县广泛流传的一种刺绣针法,它较一般刺绣更有立体感。”乔亚茹说。

海原县政府搭台成立非遗产业孵化园,乔亚茹的刺绣工坊就在园内。乔亚茹从事刺绣已经有20多年,她不但自己努力钻研刺绣新品,还带动家乡的妇女从事刺绣来增加收入。乔亚茹告诉记者,初学者1个月能有800元至1000元的收入,熟练工1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刺绣作为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技艺,一跃成为带动脱贫增收的活力产业。

“海原刺绣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海原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大力开展刺绣、剪纸非遗文化传承,同时积极培育以刺绣、剪纸为主的文化产业,将扶持刺绣剪纸非遗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农村贫困妇女‘离土’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进行培育发展。”海原县文化馆副馆长陈瑜说。

从2015年开始,海原县立足海原刺绣剪纸资源优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2018年,“海原回绣”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了突出品牌效应,全县整合了12家合作组织成立公司和认证中心,开展刺绣剪纸技能培训等非遗文化产业培育工作,文化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按照一园多用理念,投入资金,改造完成集刺绣剪纸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电商平台为一体的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吸纳刺绣剪纸合作社12家,其中刺绣合作社8家。海原县整合全县刺绣资源,打造海原刺绣品牌,目前“海原回绣”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标志准用企业已达7家,为海原县刺绣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增添了动能。

--> 2023-02-27 本报记者 陶 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9585.html 1 小绣针绘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