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华北豹“打卡”六盘山

——六盘山野生动物生境、生活、生育的调查

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郭志宏在观察六盘山野生动物。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摄

雪地里觅食的豹子。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中华鬣羚。(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救助兽舍里的雕鸮。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摄

最近,六盘山一只母豹叼着幼崽在林区“溜达”的视频,萌出圈了。在六盘山二龙河管库保护区,母豹带着“婴儿期”的小豹子前往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觅食,或者去熟悉领地环境。

此前,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流出,六盘山一只健壮的公豹在山路上散步。

随着视频的播放与转发,也让很多人聚焦关注六盘山华北豹等野生动物的生境、生活、生育等问题。

生态环境优良

众多的野生动物在六盘山取食、求偶、繁衍生息。

在宁夏最南端,67946公顷的天然野生林平衡着当地生态系统。在这里,有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河网密布、溪流众多的地表水资源,有22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据最新监测和统计,六盘山拥有110科442属1072种植物,桃儿七、黄芪、水曲柳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六盘山棘豆、四季早熟禾是六盘山“特产”,还有153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和69种药用价值的植物,皆是六盘山良好生态孕育的无价之宝。

2022年10月26日16时44分,六盘山林区红外相机监测到,一只母豹叼着幼崽路过六盘山界碑。“小豹子两三个月才能跟在妈妈身边活动,所以母豹子走到哪就把小豹子带到哪。”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解释说。

“因为华北豹没有固定巢穴,食物短缺时出去找吃的,或者转移到食物更充足的地方。”天气好的情况下,豹妈妈也会带着小豹子在领地里散步,享受“日光浴”。没想到华北豹无意间经过触发了相机的红外感应,记录下六盘山保护区一段休闲的亲子视频。

“这是我们2月7日回收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的,特别惊喜。等小豹子成年后,通过拍摄身上的斑纹识别公母,一岁左右就能入数据库。”郭志宏高兴地说。

随着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林区的植被、生物多样性得到抢救性保护,六盘山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恢复到良好状态,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也让六盘山旗舰物种——华北豹吃得饱、生得多。

在保护区内,活跃着25目62科273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锦鸡、黑鹳、胡兀鹫、勺鸡、鬣羚等31种列入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六盘山齿突蟾、六盘山蝮蛇定居成为“原住民”。13纲47目332科3554种无脊椎动物在茂密的六盘山林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座森林王国,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添了许多“原住民”和“常驻民”。生态容量扩增的背后,是生态和文明平等、互利、共赢的和谐之“道”,亦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生之“术”。

食物来源多样

体形匀称的豹子算是顶级的自律性选手。但在食物充足的领地里,不贪食对它们来说并非易事。

2021年,凭实力吃胖的M3引发大家关注,一夜之间成为豹子家族里的“流量明星”。盘踞领地最大的公豹M3由于长期单身,领地内的食物可独享,带来的后果就是身材不保。

另一只公豹M2则毫不掩饰自己的“追求”,早在2020年就和母豹F2出双入对,在红外线机下“秀恩爱”。到2021年,又与领地重合的母豹F3带着两只幼崽散步。

六盘山野生动物生活安逸而优越。

“六盘山的华北豹食物来源充足,有野猪、狍子等食物。过得舒服,就心宽体胖了。”郭志宏左肩扛着三脚架,右手提着望远镜往山上走时,身后的红嘴蓝鹊、松鸭、星鸭此起彼伏的叫声,余音回荡山林。

据宁夏六盘山华北豹种群调查项目组介绍,公豹M3体重至少应达到70千克—80千克。六盘山华北豹的猎物非常丰富,它们的菜单上至少有7道硬菜——野猪、狍、林麝、毛冠鹿、小麂、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从豹粪分析,六盘山华北豹偏食15千克—80千克的野猪、狍子。

华北豹在六盘山是独一无二的食物链顶端物种。

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仅让六盘山华北豹种群恢复到35±6只,而且让其他野生动物也在这有了栖息之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郭志宏常年行走在六盘山林区,守护着这里的动植物。“在这个地理和动物南北交汇的关键区域,北方物种最南至六盘山,南方物种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六盘山,因此,不仅有机会看到狍、马鹿等北方动物,还有机会看到林麝、毛冠鹿、中华斑羚、鬣羚等南方动物。”

扩繁受困

2022年12月29日,一只刚独立的小母豹,勇敢走出六盘山林区核心区,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这是六盘山豹子种群向外扩散的行为表现。”郭志宏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作为领地意识极强猫科动物,它们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每只华北豹成年后都要建立自己的领地。相较于雌性豹子,雄性豹子会到更远的地方建立领地,避免近亲繁殖。郭志宏等六盘山林业局工作人员曾在叠叠沟林场见过华北豹一家四口,就是从六盘山种群扩散出去的。

这只小母豹离开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100多公里外的叠叠沟、须弥山等森林里寻找新领地,那里生态恢复良好,具备华北豹的生存条件。但需要从六盘山的核心区向西北边缘区迁徙,势必要穿过贯穿山脉的公路。对于生存经验不足的小豹子而言,过马路风险不小。

公路上的车流会让华北豹等野生动物种群产生回避效应。而回避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活动空间被压缩,影响基因交流。

道路会将栖息地切割成独立的区域,完整的种群被分散,形成种群交流障碍。而道路隔离带、防护网也会增加扩散的难度,让择偶受限,产生相近领地近亲繁殖,造成物种减少和多样性的衰退。

“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调查,在容易发生野生动物扩散的地方修建生态廊道。”郭志宏建议。将山区、林区公路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未来重要的生态建设工作,在已建公路上抢救性地补建廊道,新建公路上加入生态廊道的规划,是目前解决道路与生态保护冲突的方法之一。

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六盘山林业局持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救助工作。

2022年11月,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建成运行。作为宁南地区唯一一家专业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单位,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动员护林员,在各自辖区采取巡查值守的方式,保护本辖区野生动物。

郭志宏和团队一起救助受伤动物8起。“第一次救助的是红交嘴雀,发现时腿是断的,其它指标都正常。投食了3次玉米,营养补好就飞走了。有时天气极端情况下,食物被雪封了,我们就开展野外投食救助,在各个林场撒玉米。”郭志宏说。

一只受伤的雕鸮还在救助中心的兽舍里疗伤。郭志宏看了看雕鸮的状态,缓慢地打开舍门放轻脚步,拿起地上的水盆喂雕鸮喝水。“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骨头还是断的。”雕鸮隔壁住着一只豹猫,因前爪被夹断,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一直在兽舍晨出活动,午后休眠。

在兽舍里养伤的草原雕倒是喜欢运动。看到舍外有人,不时挪动几步凑热闹。等郭志宏查看它的恢复情况时,反而转过身以褐色的背影送客。

“公狍子长了两个角,公林麝长牙,毛冠鹿的头顶有一撮毛……”“鸟好辨认,公的颜色好看。这两年通过摄影爱好者、鸟友之间的交流发现,鸟类从158种增加到306种。”“你看这只雄性红腹锦鸡羽色华丽,有金黄色、红色、绿色的羽毛。雌鸟大部分是棕黄色。”郭志宏指着自己拍摄的照片一一解说。

“我们的初心就是做好宣传,实实在在干一些事情。保护力度加大以后,群众保护意识增强,发现受伤、病弱、受困的野生动物就能立刻打电话联系我们。”郭志宏说。

记者手记

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冷藏柜里,摆满的救助药品是当地保护野生动物及鸟类,维护生态平衡“入心入行”的印证。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建设一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生态文明快车道,让“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不仅成为人类的诗意,也成为动物的远方。

--> 2023-03-05 本报见习记者 杨玉瑛 ——六盘山野生动物生境、生活、生育的调查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0465.html 1 华北豹“打卡”六盘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