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您身体好着吗?上次拿的面条还有吗?”
“个儿,快来就哈(坐下),我啥都有呢,来我看看你脚咋样了?”
“就是崴了一下,您舍不得话费还一周打几个电话问着呢!”
2月26日,一个寻常的周末,灵武市宣传部干部杨小明转换身份——作为宁夏微光义工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的他,照例带着几位志愿者来到银川市西夏区一户出租平房内,看望八旬孤寡老人柳奶奶。从进屋放下慰问品到离开,杨小明和柳奶奶的手紧握着不放。
柳奶奶说的“个儿”,是甘肃平凉地区方言“宝贝孙儿”的意思,自打4年前杨小明第一次来看望照顾她至今,柳奶奶一直把他当自己的亲孙子,杨小明的周末探望,是她孤独生活中温暖的期盼。
今年31岁的杨小明,已有12年志愿服务经历。2011年,杨小明还是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大一新生,在课题“银川市拾荒老人现状”研究中,他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了拾荒老人的生活状态。
“当时一下子心软了,想到小时候在农村,邻居病了,姥姥总是做饭送去照顾,也想到了老师常说的学雷锋,说不清楚那种复杂的情感,但最重要的是,我想为他们做点啥。”杨小明回忆道。
于是,他组织12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宁夏微光义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老人、扶幼帮困、支教助残等志愿服务。2015年大学毕业时,杨小明坚定地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加入银川市志愿者协会。3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把爱好变成职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专业志愿服务培训并实践。此后,杨小明又分别在灵武市市场监管局、灵武市宣传部工作,岗位的变动让志愿服务不再成为他的主业。
工作与爱好发生冲突时,杨小明也会思考,志愿者这么多,不缺自己一个,还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吗?
“我帮助过的很多人早已把我当家人,我舍不得,帮助他们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杨小明说。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12年过去了,这支13人的志愿服务小队已经从一个学校社团发展成覆盖全区的服务组织,经过专业化培训,形成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大型赛会等方面开展精细化志愿服务的团队。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募志愿者超过7.6万余人,举办各类活动1.51万余次,参与志愿者达44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87万小时。
12年的坚持,让杨小明对“学雷锋”有了新的认知:“我认为,学雷锋就要做到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比如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党和国家所需、群众所盼的事业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未来,志愿服务也要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方面发展,才能提质增效,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