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从春天出发 文化绘就幸福景

本报记者 何耐江 陈 郁

从春天出发,一股灵动向上、积极昂扬的力量,在六盘山下、在黄河两岸逐渐升腾。近年来,宁夏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兴盛之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一道道文化风景亮丽夺目……

从春天出发,春日的宁夏,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烟火气与文艺范有机融合,在诗和远方的融合发展中,宁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文化兴盛之路一路芬芳。

古老又现代的宁夏,正向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奔跑。

报告说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

现场干 把“宁夏好声音”唱给世界听

智慧宫,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在巴格达建立的一座豪华宫殿,被称为“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大本营,有“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圣殿”的美誉。

在宁夏,有一家以智慧宫命名的公司——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3月9日,记者走进这家公司,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油墨味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

在办公区,中文名为周阳的苏丹小伙正忙着翻译手头的一部中文作品。周阳的中文非常好,能熟练地和记者交流。来宁夏好几年了,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希望能把更多的中华文化推荐到自己的国家去。

“这是一本伤感而又温暖的科幻小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它尽快和读者见面。”员工余晋正在给翻译好的《我的妈妈是精灵》排版,走完这个环节,还要制作封面、审校、申请书号、印刷,最后宣传发售,图书就可以正式面市了。

目前,该公司业务遍布阿联酋、埃及、沙特等22个阿拉伯国家和中亚、东南亚等8个国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出版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十余个语种图书1398种,销售近200万册。

过去的一年,宁夏文化战线捷报频传。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音乐剧《花儿与号手》分别连续两届摘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宁夏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实现文华大奖“两连冠”“双丰收”省份之一。同时,电视剧《山海情》、广播剧《中国北斗》、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也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名单。

代表议 推进文旅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日前,中卫黄河宿集入选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黄河宿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案例,也为我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转型积累了成功经验。在持续推动文旅复苏,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为我们增添了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卫市市长马洪海坦言。

去年以来,我区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壮大步伐迅速,成绩亮眼。以中卫市为例,去年,中卫市着力打造“沙漠大客厅”“星星的故乡”,接待游客8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丰安屯景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漠贝酒庄、黄羊古落创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迎水桥镇、关桥村等4个乡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黄河文化体验展示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库。“点亮”大漠星空·打造“星星的故乡”文旅IP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向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方向发展。”马洪海说,中卫市正在创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办好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打造一批具有中卫特色的精品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一批彰显中卫文化底蕴的文艺精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适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大明长城、大麦地岩画等文物保护,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培育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打造业态集聚、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数字文化、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去年以来,宁夏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实施宁夏宣传思想文化“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主动肩负媒体文化责任,传播先进文化、引领人文精神,用有情怀、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报道,推动我区文化繁荣发展。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的重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宁夏鼓与呼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近年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多角度展示奋进中国梦的故事,开设‘宁夏故事’‘艺术风尚’等专栏,创新开设‘六盘山文艺副刊’等新媒体品牌栏目,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人大代表李东梅说。

“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确保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行稳致远。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李东梅认为,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开展重大主题、发展成就、先进典型宣传,讲好宁夏故事,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文化需求。

记者评 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富有。如何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现代化”,我区有实践有作为。

宁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成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推进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培育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让宁夏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消费,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宁夏,文化惠民滋润百姓生活。

黄河两岸,处处绽放百姓笑脸:天作幕布,地为舞台,镇村广场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以“文艺轻骑兵”的方式送戏下乡,把精神大餐送进百姓心坎里。山沟里的篮球场上,“村BA”火热开赛,点燃人们的生活热情;农家书屋里座无虚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宁夏,文化铸魂激涌澎湃之力。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的脱贫奇迹、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历史巨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奋斗历程等重大主题,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让文艺工作者有了说不尽的宁夏故事、唱不尽的宁夏赞歌、绘就不尽的宁夏画卷……

如今,“好不好、精不精”成为宁夏文艺创作的新目标,涌现出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佳作,以激越昂扬的主旋律,鼓舞千千万万宁夏儿女铆足干劲、砥砺拼搏。

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没有终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文化惠民实事一件件办实、一年年办好,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高质量的文化春雨不断润泽塞上山川。

--> 2023-03-14 本报记者 何耐江 陈 郁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2128.html 1 从春天出发 文化绘就幸福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