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68岁,除两人上过小学三年级,其他人一天学都没上过。” 近日,读到一条有关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9位老人“一撇一捺学写字、抑扬顿挫背古诗、有模有样玩直播”的新闻,让人大开眼界、颇受启发。
本是安享晚年时,9位老人为何要如此“辛苦”?原来,“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1.42万元,每月就近务工能挣千元零花钱”的他们并非因生活所迫,而是“为了说道说道移民搬迁后的好日子”“为了说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正是为了这个“小”愿望,“写字比锄地都费劲”的老人才拜车间负责人和10岁的小娃娃为师,日复一日地练字、背诗、学直播。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们不仅能快乐玩转网络,还时常在直播间秀诗词:日啖枸杞三十颗,不辞长作宁夏人……
看到此,笔者不禁想说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如今,在我国快步迈向老龄化社会,人人都在思索“迎接一个怎样的晚年,做一个怎样的老人”的答案时,弘德村的老人不经意间,用“安于现状”的满足和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满足”,道出了晚年幸福的“密码”。
“老有所依”是基础。弘德村老人的生活经历说得很清楚,如果没有移民搬迁、没有全村养殖业迅猛发展、没有家门口工厂吸纳就业、没有逐渐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现状”,他们可能还在为吃得饱、穿得暖而奔波,也自然难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底气。这就鞭策我们,只有紧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落实各类养老惠民政策,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才能逐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有所乐”靠自己。进入新时代,老年人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晚年生活必然幸福。有的退休后,骤然闲下来不知所措,整日郁郁寡欢;有的常常把快乐寄托在子孙身上,可等孩子们长大后,不“被需要”从而出现失落等不良情绪……如何让老人们“乐”起来,弘德村老人告诉我们,除了政府给力创造、提供“乐”的条件外,关键要老年人自己更新养老观念,保持乐观心态和旺盛精神状态,心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怀揣“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闲适淡然,相信自己是社会财富而不是负担,坚信自己可以快乐作为,勇敢去尝试、积极动起来,让练字画画、运动健身、交友旅游、继续工作发挥余热等等一切有益的活动变成“乐”的源泉,在“自寻乐趣”中增加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日晖千转终逝去,最美不过夕阳红。期望全社会积极看待老人和老人积极面对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温馨又从容的晚年生活成为每一位老人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