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裘志新带领的团队历尽磨难、呕心沥血,每年穿梭于宁夏、云南、海南三地,成功培育出我国春麦良种——宁春4号,使宁夏春小麦大地亩产从225公斤左右一跃提高到4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666公斤。且很快在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等省(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粮食增产100亿公斤,麦农增收超200亿元,且迄今仍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的主推品种,演绎了一段我国春小麦育种史上40年久种不衰的佳话,成为宁夏农业战线的一张金色名片。
如今,以陶媛为代表的裘志新的学生们接下了破解小麦种子“密码”的接力棒。他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小麦的制种、育种、种植及栽培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个“宁春”系列新品种,在不断提升我国小麦制种水平、提高种粮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步伐作出了突出贡献。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记者乘车前往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车辆行进至永宁县境内,穿过闹市区,再走一段柏油马路,导航引向乡间小道,道路窄到车辆仅能沿着路边缓缓驶过。
记者摇下车窗询问路过的老乡:“请问这里是不是有个种子育繁所?”老乡颇为熟悉地指向前方:“往前走,转个弯就到了。”
车子七拐八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门口“永宁县种子育繁所”8个大字极具年代感。走进院内,两排砖砌的平房,内含4间主要的办公场所,实验室、展览室、休息室、办公室,院内还有一亩试验田。眼下春播结束不久,地里新翻出的亮褐色的泥土,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里,便是“宁春4号”的诞生地,我国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和他的弟子们书写小麦育种传奇的地方。
裘志新的学生陶媛,永宁县种子育繁所的研究员,此时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面前一张不大的茶几上,摆满了各种种子的谱系材料。她正在进行小麦种子籽粒的筛选,作为后续杂交的亲本材料。将近600袋的亲本材料,依据品种、大小、颗粒饱满度等信息顺序排列,并编上特有的“代码”,大概需要一整天才能完成。
候鸟式的“北育南繁”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宁夏地处北纬35°—39°,海拔1100米—3656米,日照时间长,光、热等资源丰富,是最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气候原因,宁夏灌区的春小麦只能进行一年一季试验。为了加快育种步伐,裘志新从1973年3月开始,便选择了宁夏(永宁)—云南(澄江)—海南(崖县)一年三代的加代方式,一直到1975年3月,连续两年将杂种后代迅速提升到F5代,至1976年夏天,“宁春4号”的雏形已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原需时间缩短了4年。
小麦种子在北方培养,南方繁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北育南繁”。
陶媛延用了老师的育种方式。每年9月上、中旬,是“陶媛们”南飞的日子。她和同事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数箱育种材料,开启为期4个月左右的南繁加代育种,来年1月上旬收回来再到宁夏种。上述工作完成后,再挑选出两到三个品种参加品比试验,一两年后,用挑选好的品种参加宁夏区域试验,大约耗时3年。待区域试验通过,一个小麦新品种就算被正式研发,可进入生产环节。
“我们一年南繁两次,一次需要100多天,吃住在那里,一直到元月中旬才回来。”陶媛说,以前去没有住的地方,需要自己租房子,租到且离基地近的房子,往往是墙皮开裂,老鼠乱窜。农忙时,常常找不到帮忙收麦子的农户,团队成员一个人要干好几个人的活。加上云南夏天炎热,经常顶着30多度的高温室外作业,女同志被晒得黝黑黝黑的,蚊虫叮咬也是家常便饭。
近10年来,育种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在云南和海南租赁土地,立项建设宁夏南繁育种基地。继“宁春4号”之后,宁夏小麦育种工作者先后通过南繁加代选育出40多个“宁春号”小麦品种,现在每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
整理档案、挂牌、观察、选穗、代收、脱粒……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所有环节都需要育种员们自己动手。“每次去南繁,正值秋季开学季,也照顾不上孩子,寒假也基本分隔两地。记得去年大年初四晚上到的昆明,22时左右乘坐大巴车到达云南元谋县。第二天一早就到了基地,除去中午的两个小时休息时间,一直忙到晚上8时,回来之后还要整理材料,一刻也不得停歇。”陶媛参与育种工作的10多年里,很少在家里过春节。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每逢收获的季节,陶媛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团队一起培育的‘宁春68号’‘宁丰1号’去年已通过审定。‘宁春68号’是红粒小麦,适宜种植于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宁丰1号’是白粒,多种植于新疆。这两个品种的产量、稳定性都比‘宁春4号’还要高。”陶媛自豪地介绍。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个科研团队互帮互助,才有了今天的成果。”陶媛对此有深切体会。日常工作中,团队与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大学农学院等展开协作,在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实现共享。去年由于疫情原因,南繁的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在永宁县种子育繁所研究人员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宁夏农科院农业专家王长军、刘凤楼等同行帮忙播种,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小麦育种课题组也经常到试验基地开展分子试验、大田的后期选育等,为小麦种子的提纯复壮贡献力量。
在新品种转化方面,每次一出新品种,各大种子企业就会闻讯而来。宁夏贺丰种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获得了“宁春54号”的独家经营权。“2023年我们计划与农户合作种植4000亩小麦,以‘宁春4号’‘宁春54号’为主,预计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2000余亩。”宁夏贺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玉聪说,今年政府还将给予粮食繁种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在银川市辖区建立集中连片粮食繁种基地的种业企业给予一定奖补资金,1000亩到3000亩之间的给予20万元奖补资金(含1000亩),3000亩以上的给予30万元奖补资金(含3000亩),对银川市粮食种业企业建立南繁基地给予10万元奖补资金。
2023年1月,《银川市粮食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印发,方案指出,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健全要素跟着市场走的“首席专家+研发团队+企业+创新平台+资金支持”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科研院校、推广单位和企业共建包括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集中资源和力量,在种子创新研发、育繁、储备、推广等方面全力以赴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节约资源、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品种资源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促进作物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和源头。要想育成早熟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必须掌握大量丰产性突出、其它重要性状优良的品种资源。”陶媛介绍,2022年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人员利用赴云南元谋县南繁的时机,与其他重要育种单位及专家协作,开展优质品种资源的征集活动,结合创新,于宁夏本季种植国内外引进与自创品种资源102份作为亲本加以利用。其中,自育优秀材料14份,引自甘肃、天津、宁夏农科院等单位的材料41份,种植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区冬麦47份。2022年度共种植小麦亲本材料及后代材料6327份,鉴定新品系168个,品比材料34份。
“通过对材料田间综合性状的观察调查、室内考种、品质鉴定及对杂种后代表现型的分析,加深了对品种资源可利用性的认识。我们也确定了几个新的、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核心亲本材料。”陶媛表示,今年在春麦新品种选育方面,将按照早熟、高产的目标要求,突出丰产性,加强早熟、优质、多抗、广适性的结合,在坚持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的同时,积极与宁夏农科院及兄弟省区农科院、地区农科所等高级专业育种单位进行科研协作,加强新技术育种的应用。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目前,永宁县农作物育繁所仅有3名工作人员。除陶媛和一名技术人员外,还有一名同志暂时借调至其他单位。“起初团队还有5名同志,经过了这十几年,大家的选择各有不同,留下来的只有两名同事了。”陶媛笑着说,干农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风吹日晒的,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进了高校,有的进了区级科研单位。选择的道路虽有不同,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种业研究的发展。
陶媛的育种心路历程经过了3个阶段: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时,觉得育种工作很有趣,每天都能有新奇的体验;后来在日复一日的试验中,加上工作的地方总是在田间地头,渐渐感到有些枯燥无聊,大城市灯火通明的生活也曾让她向往;再后来,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每当历经反复试验育出新的品种时,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让她找到了坚守的意义。
陶媛说:“裘老师对于育种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工作中忘我的精神及对初心的坚守,深深地影响了我。我至今还能想起在做育种试验时,裘老师带领我们到田地里,让每个人讲自己的方案、具体怎么做的,然后再一一指导。”陶媛说,正是有了团队的坚持,才让一系列经典的品种得以推广。
令她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每当有成果转化的时候,裘老师总是将自己的奖金分给团队的所有成员。2013年,裘志新被评为宁夏“塞上英才”,奖励50万元。他将一半捐给所里,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另一半与20多位参与过或即将要参与“宁春4号”系列品种研发的同志分享。2010年才到所里工作的陶媛回想起当年那一幕仍感动不已:“当裘老师把奖金分配名单让我看,并递给我内装1000元奖金的红包时,我愧疚地问,我没有参加‘宁春4号’研发,为什么还给我发奖?裘老师回答,当年你是没有参加,但现在你参与了该品种系列研发工作,受之无愧啊。我为他的高尚品德、广阔胸怀而感动,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里总是暖暖的。”
“农业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对每一个新同志能干的、想干的,都要保证将他们教会,就像裘老师当年教我们一样。我要把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传承下去,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同时也为大家争取科研人员应该享受到的收益。”陶媛说,今年计划吸纳几名年轻的后辈,共同为育种事业添砖加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宁春4号”之后,永宁县种子育繁所团队又先后培育出“宁春39号”以及48、51、52、54、68号等优良品种,它们各自分别具有优质、高产、广适、抗性好等优良性能。目前“永良12号”、15号在我国春麦区已实现大面积推广。“最近新培育的品种,前段时间刚播种,由于开春下了两场大雪,有的地块还比较潮湿,只能挑选干的地块播种。”陶媛介绍,在永宁县望洪镇有一个品种展示基地,目前培育的有6个新品种,占地40多亩,连片种得比较整齐,长势也很好,今年将组织种植大户们近距离感受接触,共同推动新品种进一步推广。
“今年还有一个‘3591’的新品种即将完成最后一轮审定,它的特点是高产、优质、抗性好。”陶媛站在研究所门口的试验田边,笑着说:“你别看现在光秃秃的,过不了几天就能长出小苗了,一片片绿油油的,那真是让人看到了希望。这也是千千万万农业工作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