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生态安葬渐入人心

本报记者 姜 璐 实习生 郭晓雪

用鲜花代替鞭炮和纸钱,清明前夕,没有了“烟火味”的银川福寿园,显得很安静。

3月24日,自治区民政厅、宁夏殡葬协会、银川市文明办、银川市民政局在福寿园举行了以“慎终追远 礼赞生命”为主题的清明节地生态安葬暨社会公祭活动。

诵读安灵词、安葬、鞠躬、献花……简短的告别仪式后,19位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陵园的生态松柏下。

一束菊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市民袁女士满怀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参与了整个祭祀活动。“选择这种方式‘告别’,是母亲的遗愿。”在袁女士看来,生于生态、归于自然,这种让逝者与绿树花草为伴的殡葬方式简单又不失庄重,值得推广。

银川市殡葬管理所所长陈学兵告诉记者,银川于2014年出台了惠民殡葬及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并于2017年扩大了奖励补助范围,对于遗体火化的,可减免1178元的基本殡葬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资金奖励。通过近年的宣传引导和鼓励,群众对节地生态葬有了深入认识,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市民数量逐年增加。

“现在是祭扫高峰期,来福寿园祭祀的人很多。”银川福寿园人文纪念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毅告诉记者,为推广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该园开通了云祭祀平台,为每位故人建立实景墓碑,亲属可通过网络为逝者送花、点烛、上供、抒写悼词等进行缅怀追思。

从入土为安到终归自然、从现场祭扫到网络祭扫……我区大力推行惠民、绿色、生态、文明的殡葬方式,让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得到人们的情感认同并逐渐转化为大家的行为习惯。

自治区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民政厅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23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合理设定殡葬服务机构及祭扫场所的人员承载量,采取网上预约、短信提醒等手段,引导群众分时段、间隔性祭扫,控制祭扫人员数量、时长,防止人员聚集引发事故,确保实现安全祭扫、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目标。

--> 2023-04-04 本报记者 姜 璐 实习生 郭晓雪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5450.html 1 生态安葬渐入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