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拔节生长,离不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宁夏为有效破解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与地方经济相融相生,专业建在重点产业链上,精准发力,破除供需错配之下的人才掣肘,进而带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合”,促进就业。2022年,宁夏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97.3%,同比增幅全国第一。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常占东从宁夏大学毕业,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加入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常占东只是宁夏大学100余名入职这家企业的毕业生之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宁夏大学按照“聚焦主体学科,形成特色优势”的思路,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调整组建了生态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围绕“双一流”建设和现代化工产业,整合化学化工学院与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的能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本科生院院长张亚红表示,围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葡萄酒、枸杞、文化旅游等“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宁夏大学还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学科专业进行了优化整合,组建了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成立了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设置枸杞方向,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了枸杞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招生专业;在中卫校区设置了文化旅游专业,整体提升宁夏大学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专业紧跟产业“跑”,宁夏大学探索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群的引领带动下,机械工程学科探索形成了“一流学科支撑、校企深度协同、双向国际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与吴忠仪表、共享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共享高端人才”机制,形成了一支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相融合的学业导师队伍。联合开展“卓越计划”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1+1”培养,通过精细化、企业化培养,找到了落实新工科“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建设理念的切入点。宁夏大学2022届毕业生6780人,比上年增加7.7%。截至2022年8月31日,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8.11%,比上年增长10.15个百分点。
产教融合,深推校企同向而行服务经济发展
走进位于上海浦东的施耐德(上海)电器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忙碌地组装机械设备。宁夏理工学院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班学生张逸和赵彦文正在为电气柜熟练打板接线,两人均与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张逸等一批即将毕业的学生分赴区内外多家企业,走上生产一线实习。这只是宁夏理工学院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的综合实力、服务经济建设的缩影。
“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系统落实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历史契机。”宁夏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学军介绍,学院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线,加大产教深度融合,深化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队伍、共建基地、共建就业、共建课题、共建管理机制。
在拓展深化产业学院建设上,学校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塑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建立了9个产业学院。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学生881名,共建课程97门,共建实验室54个,组织学生生产实习285人次,培训“1+X”证书206人次,互派专家62人次,共同承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5项。
其中,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民航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民航业需求与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100%。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建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以自治区“六新”产业发展所需技术及人才为建设目标,积极服务宁夏数字信息产业发展。自成立以来,向IT类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60余人,为社会各行业企业培训员工1800多人次。宁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任全录表示:“我们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智力优势,用实际行动为宁夏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日前我区确定建设6所普通本科院校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紧密对接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新模式和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新路径,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