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单一、内容重复!日前,银川市将清理整治300多个基层政务APP,为基层松绑减负。
伴随着技术革新,政务APP成为基层工作的“标配”,可随着时间的流淌,一些政务APP“沉睡了”“走偏了”“空壳了”,不但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还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更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因此,对政务新媒体平台过多过滥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是整治形式主义在网络阵地上泛滥的务实之举。
本来,根据时代的变化、群众的需求,推动政务与新媒体“嫁接”,是件好事。但为什么会变形走样,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了。试想,如果从一开始设立,就本着更好地问政于民、服务群众、提升治理效能的目的,朝着打造公开、及时、便捷、惠民的民生工程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又或是“装点门面”、满足政绩需要,就不会让账号成为“僵尸”,令新平台“门前冷落鞍马稀”,成为基层工作的“鸡肋”;如果从一开始就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基层创新,而不是盲目跟风、照抄照搬、随意开设,就不会让平台内容简单重复,后台粉丝寥寥无几,沦为自编自看,甚至不管不看、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必须得治!但这件事更提醒我们,这些现象的存在,只是形式主义的病症而非病灶。如果不能祛病除根,稍不注意,形式主义就会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甚至那些被减掉的APP还会死灰复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压,需要下定决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靶向治疗,只有从根源上为基层干部减掉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工作,把他们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基层干部对减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不过,减负而非减责,从另一个角度看,整治清理行动在做“减法”的同时,也是在倒逼政务新媒体提质增效。只有秉持为民之心,按照“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坚持创新、不断优化,抑可实现“圈粉”无数,政务新媒体也会火起来、“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