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肥沃丰美的土地,一片苍翠葱茏的树林,一弯泠泠淙淙的溪流、一叠秀美壮丽的山峦……“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多重元素,组成了宁夏来之不易的自然资源“家底”。
宁夏自然资源厅的一组数据对这份“家底”做了精准盘点: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共有国有土地3372.16万亩,其中农用地为2308.41万亩;国有林地622.7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619万立方米;国有草地1582.77万亩,天然牧草地占68.64%;国有湿地29.19万亩,现有自然保护地62个,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为107种、26种;全区已发现矿产资源49种,煤炭、石灰岩、石膏等9种优势矿产查明储量525.05亿吨,保有储量498.83亿吨。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彼此循环不息的生命共同体,以最自然的方式,为宁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绿色基底。
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有据可依”
2021年4月,宁夏自然资源厅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日常调查监测,及时查清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家底”。2021年年底,宁夏完成全区内外业调查举证,编制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建成全要素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
加上全面完成的地理国情监测、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及“三山四色”专项调查,全区自然资源“一套数据”和“一张底版”至此形成,为今后宁夏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4月17日,宁夏自然资源厅在官方网站发布沙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的首次登记公告。作为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该保护区的空间范围、面积、权属状况及自然状况一目了然。
公告期结束后,若没有异议且条件符合要求,沙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就可以被颁发《自然资源所有权证书》。
别小看这本证书,它浓缩了前期大量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和内外业核查成果。凭着它,不仅能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产权边界,全面摸清各类自然资源的空间范围、面积、质量和数量,还能以此明确体现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特殊保护监管等要求。
据了解,宁夏自然资源厅今年还将开展宁夏火石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6个重要生态空间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一步划清重要生态空间“四条边界”,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
今年,我区还将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通过分级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建立区本级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符合宁夏实际的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
让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掷地有声”
周末,银川市民张瑜按计划来到石嘴山市,驱车沿着302省道缓缓前行,贺兰山石炭井街道大磴沟区域的春景尽收眼底:曾经的渣台土山已披满青绿,路旁的山桃花竞相开放,花香弥漫在风中,久久不散。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马林涛是这片区域变化的见证者。“以前这片全是洗煤厂,地下的土都是黑的。”马林涛说,几年不间断的生态修复治理,令“遍体鳞伤”的大磴沟逐渐痊愈,不仅山体重新披绿,连岩羊等野生动物也纷纷重现踪迹。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2022年,宁夏落实“三山”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2.83亿元,实施项目72个,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19.68万亩,营造林150万亩,修复退化草原22.87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5平方公里。
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水土保持率、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76.6%、18%、56.7%和56%,“三山”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
激活生态修复的“一池春水”,既需要自然资源部门统一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也需要调动社会企业、相关专家、社会公众等多方面主体的参与热情。
早在去年,宁夏自然资源厅便从参与机制、重点领域、政策支持等方面尝试描绘“路线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张骞葡萄郡生态修复项目为贺兰山东麓生态修复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经验;泾源县探索构建“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引进3家企业投资3270万元实施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青龙山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让宁夏生态保护修复有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至今,宁夏还积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色转型,致力让更多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去年由宁夏自然资源厅统筹推行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总结推广了全区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我区率先编制完成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案基础上,贺兰县“稻渔空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打造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宁夏样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