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原州区:安居乐业点亮移民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安和村肉牛养殖场实行“五个一”管理模式降低养殖成本。

周炳礼把旧牛棚改造成蘑菇棚,发展食用菌种植增收。

马兰英在家门口的头营镇福马社区帮扶车间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

丰泽村移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一栋大棚一年收入近万元。

金轮村“出户入园”养羊实现集体和个人双赢。

三营镇金轮村马玉成除了养羊还外出打零工添补家用。

原州区移民村生活生产环境变好,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4月的六盘山地区进入繁忙时节,趁着雨水滋润,勤劳的人们抢抓农时,施肥、翻耕、覆膜、播种,在大地上展开一幅春耕生产的美丽图景。

2022年以来,固原市原州区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聚焦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累计投入4.38亿元,完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让4.4万名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移民家家有产业

“最后一茬西红柿收完,覆膜种甜瓜。”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润村的蔬菜大棚内,村民母生怀和家人正在采摘、装箱。大棚外,一筐筐西红柿被整齐码放在路边,准备发往批发市场。

搬离大山来到移民村后,母生怀夫妇在家种植大棚蔬菜、饲养牛羊,儿子跑货运,儿媳在家边照顾孩子,边帮老两口种大棚,一家人过上了跟搬迁前不一样的生活。

“大棚蔬菜种植从春忙到冬,一年四季不得闲,全家人一起努力,年收入有五六万元。”母生怀开心地说,“现在的收入是移民前的七八倍,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和润村是原州区县内移民村之一,常住480户2072人。为了让移民群众能致富,村里结合当地劳动力资源和物流交通优势,依托政策支持和金融帮扶,发展劳务、蔬菜种植和牛羊养殖等产业。

“村集体饲养湖羊1700多只,带动周边群众124户养殖湖羊1300多只;村集体饲养肉牛146头,带动村民饲养肉牛700多头。”和润村党支部书记苗永俊算了一笔账:按照市场价每只羊利润200元、每头牛利润3000元,仅养殖一项年利润就有300多万元。

种植、养殖、劳务等多种产业综合发展,成为和润村的“致富密码”。如今,全村年纯收入3000万元,户均收入6万多元,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实现从移民村到致富村的华丽转身。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原州区根据辖区黄土丘陵区、土石质山区、清水河河谷川道区“三区”的区位特点,布局冷凉蔬菜、马铃薯、肉牛、蛋鸡等优势特色产业,以19个生态移民安置区为重点,一点一案、综合施策,推动移民安置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轮村以养殖业为主,建成一座占地28亩、存栏量5000只的养羊场,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出户入园”养羊,采用统一融资、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管理、统一购销的“五统一”服务机制,推行科学的分红模式。

“之前院子小只能养三四十只羊,羊场给我分了4个圈,养殖规模扩大到60只,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今年,村民马玉成出栏20只羊,收入1.5万元。养羊之外,马玉成还抽空外出打零工添补家用。

截至目前,该村羊存栏1000多只。“有了标准化养殖场,大家养羊心里也有了底。”金轮村党支部书记海洋谈起羊场感慨道。

原州区依托移民村资源禀赋,创建三营镇安和村、黄铎堡镇和润村、头营镇福马社区等移民致富示范村8个,建成“出户入园”规模养殖园区7个,肉牛存栏3600头。维修6个移民村设施农业拱棚和日光温室,改造和润村基本农田,培育多个移民专业合作社。

“持续扶持特色产业,让移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原州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白雪梅说。2022年底,原州区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多元化促进移民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

■ 多措并举稳就业

“没想到第一次坐飞机不是旅游,而是外出打工。”今年,家住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的李晓兰第二次赴福建务工,这次她是“打飞的”去的。福建省福州市东龙集团、飞毛腿集团有限公司和闽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早已为工人们做好了入厂准备。

“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工资、保险都有保障,没了后顾之忧,挣钱也踏实。”靠外出务工收入,李晓兰让家人生活越过越好。年初包机输送务工人员,她第一个报名。借助政策东风,李晓兰想趁年轻多打拼几年,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近年来,原州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深化闽宁劳务协作、募集优质用工岗位,分批次“点对点”输转务工人员。购买“铁杆庄稼保”意外伤害保险,安排专人全程护送,帮助移民群众端稳就业“金饭碗”。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原州区通过“点对点”有组织向福建转移就业169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13人。

在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的同时,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为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头营镇福马社区帮扶车间里,伴随着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马兰英等10多名妇女娴熟地锁边、缝制。从山里搬迁到福马社区后,马兰英在帮扶车间务工。“在车间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上,能照顾家人还能挣钱。”吃苦耐劳的她如今已成为车间领班,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像马兰英一样在帮扶车间稳定务工的农家妇女,在福马社区有20多人。

在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内,妇女们手上的白色布块不断飞舞,锁边、接袖、缝扣一道道工序后,一件件校服就缝制而成。何买旦是车间建成运行后招的第一批工人,家里的牛“出户入园”后,她就到帮扶车间务工。“在车间务工,保底收入每月2000元,其余收入按件计算,干得多拿得多。”何买旦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边说。在移民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有很多像何买旦一样的家庭妇女,她们在顾家之余不仅有了创收机会,更有了奔赴致富道路的信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原州区通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将1500多名搬迁群众培训成电焊工、家政、种植、养殖等技术人员,年外出转移就业1万多人;新建服装和小杂粮加工帮扶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92人;设置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599个,解决了老弱残等群众就业问题。

■ 村村发展有妙招

在原州区,各移民村因地制宜探索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增收百花齐放。

三营镇安和村筹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肉牛养殖圈棚、青贮池、饲草料棚、防疫消毒室、堆粪场、活动场等为一体的高标准肉牛养殖园,吸纳75户移民将牛入园养殖或入股园区,带动村民“抱团”实现增收。

“我们村最‘牛’的一件事,就是把牛养好了。”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介绍,全村肉牛饲养量从原来的900头增加到现在的1700头,按照每头牛利润4000元计算,园区可为移民带来680万元收益。

安和村的肉牛养殖场实行统一养殖、统一粪污处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五个一”的管理模式,方便入园群众的同时,还通过集约化养殖降低养殖成本、抵御市场风险,释放群众劳动力。

“出户入园”后,原有的牛棚被利用起来,鼓励老百姓种蘑菇、养蜜蜂,多途径增收。村民周炳礼4年前因一场车祸,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治疗后留下后遗症。去年,周炳礼把12头牛托养给养殖场,将旧牛棚改造成蘑菇棚,发展食用菌种植,既减轻了劳动量,又增加了收入。

和润村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闽宁协作帮扶资金、国铁集团帮扶资金,先后建成湖羊养殖场、肉牛养殖场,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实现集体和个人双赢。

“搬迁前住在山里,没有产业,出行难、上学难。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产业好几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和润村村民米学金将18头牛拉到养殖场集中饲养,自己外出务工,妻子在家种菜,夫妇俩一年收入八九万元。

除了单村发展外,原州区在移民村探索推行“小村联盟”模式,配套成立联合党委,放大“组织跨村建、能人跨村带、产业跨村育”优势。和润村以湖羊和肉牛养殖场为基础,采取入股分红、托管代养、散养回收的经营思路,吸纳丰泽、黄湾、白河3个村入股养殖场,开展“跨村联营”,探索出一条“村村联合、产业连片、责任连体、利益连户”的集体经济合作发展之路。

■ 从移动到安居

“原来村里没有排水设施,村民生活污水在家门口随处倾倒。下雨天路面积水混合污水,经常流进院子。现在村里安装了排水管网,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村里变得干净了。”今年是苗彩霞搬迁到三营镇安和村第十个年头,生产生活的变化让她感受颇多。

原州区“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县内移民4.4万人,建设集中安置区101个,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但移民群众的底子薄、基础弱、起点低客观存在。其中,安和村自村民搬迁入住以来,2400多人已在这里生活近10年,道路、广场、活动室等设施老化严重,加之移民村初建时设计标准较低、设施配套不全,已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自治区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来,原州区结合打造新型移民示范村,谋实移民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把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治理村庄内外沟渠田林路,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配套卫生室、公园、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配齐物流配送站点、综合生活超市等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政府还对住户家破损围墙、立柱、屋顶进行维修,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改造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马金耀亲身经历了村容村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原州区针对13个重点移民村,实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建设农家小菜园和小果园,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对幼儿园、小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补齐了安置区基础设施短板。

“移民之前住在大山里,吃饱穿暖都是一种奢望。现在住着窗明几净的砖瓦房,道路平又宽,网络、天然气通到家,还拿到村里给我们发的‘真金白银’,生活别提有多甜了。”黄铎堡镇和润村村民张付宝说,现代农村蓝图变成了现实图景,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如今,走进原州区各移民村,一栋栋庭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一棵棵树木修剪整齐,花园果园造型别致,天然气、雨水、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家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活垃圾由专人清理……从移民到安居,随着生活生产环境变好,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在不断提升。

--> 2023-04-28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9401.html 1 原州区:安居乐业点亮移民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