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从昔日的贫困乡到现在的致富大乡,张程乡何以引得众多青年回流?他们有着共同心声——

“政策好、有人教,收入稳定有奔头”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昊斌

“户户养牛,家家种地,等最后几块地覆完膜后就能撒籽了。”隆德县张程乡杨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忠平说。4月20日,走进被大山环抱的张程乡,一座座山头被薄薄的地膜覆盖,仿佛披上了白纱,地膜下是张程乡5万多头牛大半年的口粮。

“住着土房,走着土路,山大沟深,地里种出来的东西都卖不出去,更别说发展产业了。十多年前的张程乡是年轻人都想逃离的地方。”说起以前的村子,王忠平满脸无奈,“1994年出去当兵后我就一门心思想留在外边,后来看着村里一年一个变化,2016年我决定辞了工作回乡创业。”作为杨袁村第一批回村创业人员,王忠平不仅学会了养牛,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一起养牛致富。

“看着父母从3头牛到养14头牛,一年下来比我在外打工赚得还多,我就立马回乡了。”2019年回到杨袁村创业的李康太,正好赶上张程乡发展万亩旱作节水农业和万头肉牛养殖项目的实施,加上惠农政策和优惠贷款的助力,李康太在王忠平的带动下,短短4年就将家里的14头牛扩大到83头,“牛养得多了就要雇人,雇了村上的2个监测户,他们都想把自家的牛拉到我的棚里帮着养。”在新盖的现代化阳光温棚里,李康太一边给牛喂水一边说。

在张程乡,像李康太这样回乡创业的青年不是个例,作为全乡养殖大户代表,赵北孝村村民胡国孝的隆德县国孝牧业有限公司目前还有数十名回乡创业的青年在学习养殖技术。

“搭棚、进牛、饲料配比、疾病预防、卖牛都是需要学习的,作为致富带头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带着他们养好牛。”胡国孝说。目前,养殖近700头牛的胡国孝毫无保留地向回乡的年轻人传授养牛经验。

近年来,张程乡始终坚持肉牛产业全域发展理念,累计兑付涉农资金6000万元,外调优质基础母牛(补栏)2800头,建成“出户入园”养殖园区4个,全乡肉牛年饲养量突破5万头,户均达到20头以上,肉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以上,全乡肉牛产业已步入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为什么要回乡创业?“政策好、有人教、收入稳定有奔头!”是许多回乡青年的共同心声。随着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大规模改善、政府效能全面提升,越来越多的在外游子选择了回乡。从2015年不足2000人的贫困乡到现在有1.2万常住人口的致富大乡,张程乡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今年,我们将继续把地膜玉米种植稳定在5.5万亩,按照‘五十百千万’发展目标,加快种养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县千头高端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张程乡乡长杨建军说。

--> 2023-04-28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昊斌 从昔日的贫困乡到现在的致富大乡,张程乡何以引得众多青年回流?他们有着共同心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69452.html 1 “政策好、有人教,收入稳定有奔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