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童家园子与沙的故事,未完待续……

——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王 鼎 白 茹 实习生 郑朝辉 文/图

沙坡头村距沙坡头景区一公里左右,村里人或在景区务工或开办农家乐。

即将踏上新旅途,游客与陈梅英(右)道别。

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沙坡鸣钟。今年“五一”假期,“订单来了”平台发布全国热门目的地精品民宿预订榜单,沙坡头位列热门县区第一。

鸡蛋泡子、红烧黄河鲤鱼……母子二人为天南地北的游客奉上中卫特色美食。

童发斌扛起羊皮筏子上岗。黄河上的筏工们都是有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老把式”,奋力划桨之余,吼几句秦腔《下河东》。

一个村庄的取名逻辑并不复杂,或依据祖祖辈辈的姓氏,或凭借所处的地理环境。这里被习惯称为“童家园子”,相传童姓两兄弟最早于此安家落户;这里是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沙坡头村,名字中有“沙”,村庄的命运便注定与沙相伴。

滚滚而来的腾格里大沙漠,被波涛汹涌的黄河阻隔,隆起一个百米多高的坡,被称为沙坡头。从陡立如削的坡上滑下,滚烫的沙子会发出似钟似磬、连续不断的嗡嗡声,恍若鸣钟,“沙坡鸣钟”由此闻世。作为“宁夏二十一景”之一,沙坡鸣钟的“取景框”里,不仅有沙,更有人。

暮春时节,沙坡头村在狗吠鸡鸣声中醒来,几十家农家乐、家庭旅馆鳞次栉比。打理果园、换洗床品、准备食材……“田园农庄”的女主人陈梅英,早上6时开始忙活。当天中午,她需要为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30人旅行团准备午餐。

陈梅英家经营农家乐十多年了,是村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小院的花架、凉棚、鱼池、门头都是男主人童发斌自己制作的,儿子童楠在景区做快艇驾驶员,赶上轮休便回家帮忙。“干农家乐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陈梅英说。

“陈姐,饭好了吗,滑完沙饿坏啦。”中午12时刚过,导游便领着游客大步迈进院来。即刻,红烧黄河鲤鱼、大盘鸡、凉拌沙葱、鸡蛋泡子一一上桌,让江南游客大饱口福。

同一时刻,距村一公里外的沙坡头景区,景区的062号筏工童发斌,正解开捆着羊皮筏子的绳索,载上游客沿黄河漂流。

古老的羊皮筏子、泛舟沙海的骆驼,这些“伴沙产业”在为游客带来大漠风情旅行体验的同时,也为与沙坡头景区相邻的沙坡头村村民带来稳定可持续的收益。如今,120多名村民在景区就业,年收入750万元。沙坡头村51户农家乐,年收入612万元。

下午6时,收工回到家,童发斌一家三口围坐桌前,吃着苹果、红枣,享受休息时间。“明天中卫有一家人要来烧烤,周末银川有个公司还要来团建……”陈梅英跟丈夫商量着明天的安排。“田园农庄”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示范农家乐,童发斌一家决定用50万元奖金继续改造小院,用高品质服务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从久经沙困到依沙而兴,自1958年起,以麦草方格“锁”住流动的沙丘,人与沙在搏斗中逐渐产生“共鸣”,掀开了“治沙与振兴”共进的新篇章。端稳“生态碗”,吃好“旅游饭”,沙坡头村村民在家门口乐赚“双薪”。“五一”假期,沙漠水城中卫游客熙来攘往,沙漠与童家园子的故事,未完待续……

--> 2023-05-09 本报记者 王 鼎 白 茹 实习生 郑朝辉 文/图 ——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二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70352.html 1 童家园子与沙的故事,未完待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