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须弥石窟:“一眼千年”的讲述者

——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王 猛 毛雪皎 党 硕 文/图

须弥山石窟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精心呵护。(资料照片)

须弥山博物馆里,潘蓉向游客细致讲解须弥山石窟艺术。

宿舍里,潘蓉与丈夫张晓虎通过手机视频与孩子聊家常。

须弥山石窟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奇石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

须弥山石窟景区圆光寺门前是潘蓉眼中的“最美取景地”。

在不同的时代,潘蓉一家几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守山”。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

照片里,红色门框成为天然画框,潘蓉侧身站在树下,背景即远山如黛。

拍摄地是须弥山石窟旅游景区圆光寺门前,如果眼睛是“取景器”,这里就是宁夏须弥山旅游有限公司讲解员潘蓉眼中的“最美取景地”。

从固原市区出发行驶55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十大名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如果说须弥山是一个经久流传的故事,景区本身就是文化的“讲述者”,所以游客来此,便需要一位帮助你理解景区文化的讲述者。正如潘蓉所说,在须弥山,不同于自然风光,游客一眼就能看到、就有所感受,这里的文化比较依赖讲解,便于补充一幅完整的、颇具文化底蕴的“须弥全景”。

潘蓉为自己的讲解设置了两条“路线”。“首先,须弥山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所以我的一条讲解思路是丝路文化之旅。”潘蓉说,另一条讲解“路线”便是石窟文化,带领游客沿着山路步行,阅览文化,感悟人生。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现存洞窟162座、造像1000余躯,壁画200多平方米,碑刻16方等,分布在4平方公里的5座大山崖面上。

春季的须弥山,风是山间最清晰的语言。潘蓉介绍,在不同的季节游览,有各异的体验:“夏天凉爽舒适,秋天是金黄色的,由于特有的丹霞地貌,冬天则呈现‘雪盖火焰山’的独特景象。”

见石窟、观古树、游丹霞、赏奇石。潘蓉说,景区融合丹霞地貌、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于一身。她希望自己的讲解不仅是一份讲解词,也是一份可以留在游客心里的“文化书页”。

潘蓉的故事,与须弥山有关,也与传承有关。她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宁夏,为了爱情留在了固原。她的丈夫张晓虎,也是她的同事,两人为一份共同的事业而倾注心力。张晓虎从小就生活在须弥山下的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他的爷爷张志富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须弥山当了15年的守山人。在不同的时代,几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守山”,以前是保护,现在是传承。

--> 2023-05-26 本报记者 王 猛 毛雪皎 党 硕 文/图 ——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三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73544.html 1 须弥石窟:“一眼千年”的讲述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