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遥望贺兰青如黛

——生态修复让贺兰山“美颜”重现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裴 艳 韩胜利 见习记者 蔡莞郁 张适清 文/图

贺兰山风景如画。

周金梅(左)和贺兰山管护大队副队长张明研究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贺兰山已成动物乐园。

站在大磴沟向下看,贺兰山绿意盎然。

曾经“哭泣”的贺兰山。

7月21日清晨,银川碧空如洗,云朵如絮。身在市区,遥望贺兰山,青山如黛。

贺兰山横亘于宁夏平原,如一堵巨壁,用自己伟岸的身躯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的袭扰,护佑着“塞上江南”,被宁夏人称为“父亲山”。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

牢记总书记嘱托,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宁夏步履坚定。

2017年,宁夏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启动实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启动。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贺兰山,目之所及,山体的每个褶皱中,都有了植物的身影,小动物们怡然自得,乐享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里,植被生机勃勃。

一条闯入眼帘的麻蛇

7月26日,正值酷暑,银川异常闷热,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600米的大岭温度却不到20摄氏度。这里的高山草甸碧波浩荡,一直绵延到山边。

“2017年以后,人类活动区域被严格管控,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管理站站长郝小军说。

2001年,郝小军来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那时候贺兰山还没有封山禁牧,粗放的放牧方式严重破坏了植被。“草一露头,就被羊啃了。植被破坏后,发山洪时,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在舒缓的山坡上,郝小军边走边回忆。正走着,他突然停下脚步:“小心蛇,别踩着它。”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有蛇?定睛一看,一步之遥的草丛里,一条约一米长的灰蛇急速溜进一条石缝中。“它叫麻蛇。”郝小军说,近几年这里没有游客踩踏草甸,植被得以修复,有利于爬行动物繁衍生长。

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路上,护林员哈晓亮的脚步一深一浅。2005年,在一次巡山时,他不慎崴了脚,留下后遗症,旧疾不时复发。护林员24小时值守在保护区,每个月只有几天时间可以回家。“一年穿了三年的鞋,三年陪了一年的妻”,这句顺口溜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两只大鸟从空中掠过,哈晓亮说:“那是金雕,这两只算小的,翼展大概有一米五,大金雕的翼展有2米多。金雕是岩羊的天敌,前几年我见过在高空盘旋的金雕突然俯冲,用两只利爪抓起一只岩羊。”哈晓亮笑着说,这几年栖息地变大,动物们生活更自由了。贺兰山上,随处可见攀爬跳跃的岩羊,马鹿会时不时走下山喝水,秃鹫、赤狐、蓝马鸡、野兔等动物的种群得到了壮大。2021年,哈晓亮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榆树沟偶遇了一只鹅喉羚,它上一次被护林员看到还要追溯到30年前。

从地下捡起五六粒动物粪便,哈晓亮说:“这是马鹿的粪便,而且是一只母马鹿。”作为有多年护林经验的护林员,哈晓亮开始了科普:“雌马鹿的粪便颗粒是橄榄形的,圆圆的粪便颗粒则是雄马鹿的,体积也要大一些。”关注动物的粪便是哈晓亮的工作之一,在巡查时,如果见到稀且黏腻的粪便,他会穿上防护服,拍照上传至手机的“巡护通”系统,还会取样带回去由科研人员判定岩羊、马鹿等动物是否患疫病。

自从人类开始将贺兰山还给自然后,贺兰山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明显增加。在阳光、雨露、山风的滋养下,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栖息,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座披上绿衣的山脉

7月28日,沿着公路向贺兰山石嘴山段驶去,山沟蜿蜒曲折,山峰雄伟奇特,有的山体间夹杂着色如朱丹的丹霞山貌。

山的深处,山峰不再耸立,变成浑圆的大山包,山包坡体有一层层形似梯田的台阶,每一层都能隐约见到树苗在迎风摇曳。

这里是大磴沟生态治理区,沿途已经被绿色覆盖,榆树、山桃、山杏、刺槐等树冠已经连接起来,在山地中绘出一片绿色的底色。

站在大磴沟治理区的甘泥台向东眺望,大片的绿让人心旷神怡,转身是一处“贺兰山生态破坏警示教育点”,一座黑色的“煤山”静默着,与后方渣山、脚下的矿坑,共同诉说着贺兰山的曾经。

“这些山包以前没有,开采煤矿后,山峰被挖成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沟壑,剥离出来的渣石堆积形成了一座座渣山。”石嘴山市贺兰山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周金梅说。

渣山下一潭湖水,波光粼粼。“废弃矿坑的地下水渗透上来,形成了湖。水里含有很多重金属和矿物质,所以湖面会随着天气状况变化,不同的矿坑颜色也不一样。”周金梅说。

贺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使其蕴藏了丰富的煤炭、矿石等矿产资源。然而,就因为“身怀宝藏”,让它变得面目全非。

几十年间,石嘴山市汝箕沟、石炭井、正义关等地矿山企业遍地开花,巅峰时各类采矿权达100余处,非正规小煤窑不计其数。一些山峰变成了百米深的沟壑,剥离的渣石堆积成山,尘土飞扬、污水横流。主要沟道内聚集着上百家洗煤厂、储煤场,对大气和地下水质造成极大污染。大规模、长时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使山体地貌严重毁坏、部分物种濒危灭绝、野生动物栖息地大幅压缩,极大地破坏了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系统。

“黑山、黑水、黑民居”的顺口溜,成了当时贺兰山石嘴山段的代名词。如果继续下去,“父亲山”将无法再守护自己身后的“塞上江南”。

“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打响后,贺兰山石嘴山段依法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公里。

在全面清退整治的基础上,石嘴山市把工作重心转向全面生态修复和巩固提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地质灾害,渣山被整理成“梯田”,随后再在上面附上黄土,为寸草不生的黑色渣山穿上一件留住绿色的“打底衫”。

植树、浇水、防病虫害、防火巡查……从贺兰山综合整治开始,大武口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温鹏天和同事们一年四季都在山里。亲眼见证着贺兰山从黑黢黢到如今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新衣”。如今,站在大磴沟治理片区的最高点,风吹过脸庞,感受不到煤沙的“肆虐”和呛人的气味。向远处眺望时,延绵不绝的山峰下,绿色已经将土地覆盖,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个变身聚宝盆的砂坑

公元前140年至前135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将葡萄引进中国。

2000多年以后的2022年,加快推进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的银川市开始建设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项目,该项目独辟蹊径,选址地为两个巨大的废弃矿坑。

7月27日,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新小公路与G110交叉口西南处,站在张骞葡萄郡项目的凤仪贺兰——移步异景风采长堤上俯瞰,西区约300亩、深度约50米的矿坑谷底已经种上葡萄苗。“这里原本是取砂石料的矿坑,封矿后一直荒废。在经历多次场地平整后,用挖掘机将砂砾土和种植土科学配比,种植了酿酒葡萄。”项目设计人员朱新旺介绍。

在项目东区,2500亩的砂石坑让人深感震撼。如果你觉得2500亩这个数字太抽象,那可以用10.7亩的标准足球场换算一下,它有233.6个足球场大。砂石坑现在有绿色卫士“站岗”,内环种植的是断头柳,200余棵树木“站”出了一个不规则的贺兰砚形状,外环则有大古柳“值守”。今后,这里将建设世界最大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1个共享智能酿造集成系统、42个汉唐风格的特色酒庄。

张骞葡萄郡将被打造成生态修复示范区,长堤上已经建成的木本色休憩亭古朴雅致,亭子的顶部被1米多厚的葡萄藤条覆盖,这些藤条都是春季修剪葡萄苗时的废料,像矿坑一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距离张骞葡萄郡不远的滚钟口主佛沟,也有一处废弃的硅石矿。陡峭的崖壁上,淡土黄色的采石场断立面在努力地融入周围山体,山脚下的滴灌带是人们修复贺兰山的印迹。“2017年,在修复矿坑时,先进行人工覆土,并播撒草籽。随后的人工管护期里,利用滴灌浇水。2021年进入自然修复期,这两年有效降水减少,矿坑的植物还是以灌木为主。”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莲口管理站副站长杜承星介绍。

在摄影记者的航拍镜头里,贴着崖壁流动的画面中绿色星星点点,比远眺中的绿意更浓。杜承星相信,假以时日,一旦遇到降雨量大的年份,在有效降水的加持下,修复后的矿坑会与周围越来越和谐。

马莲口管理站门口的气象数据显示器上,数字每秒都在跳动,负氧离子的浓度告诉人们:这里是天然氧吧,这里是告别矿山尘土的贺兰山。

一张数字喜人的成绩单

2017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用两年时间,对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开展专项治理。保护区内46个矿业权全部退出(煤炭采矿权17个),集中修复治理采矿点83处,拆除工矿设施53处,保留的33个殡葬、道路等设施实现共管共治。

2021年,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为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

动物是贺兰山里的精灵,在险峰峭壁间,在幽深峡谷里,在潺潺涧水旁,它们飞舞、奔驰、跳跃。来自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贺兰山中的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43种,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有53种。

贺兰山地理位置独特,地貌多样化,造就了一个隐秘、独立的植物王国。如今,贺兰山保护区森林面积27609公顷,森林覆盖率14.3%,活立木总蓄积1320721.7立方米。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兼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苏楠说,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贺兰山的生态环境,在遏制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贺兰山山前生态长廊的建设和黄河流域河湖湿地的保护修复,提升土地利用率,推动地方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此外,修复工程引导当地逐步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理念。

展望未来,宁夏列出了保护贺兰山的任务清单。《“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2020—2025)》提出,到2025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5%以上,生态关联区湿地保护率达到85%,水质达标率100%,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达到100%。

--> 2023-08-03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裴 艳 韩胜利 见习记者 蔡莞郁 张适清 文/图 ——生态修复让贺兰山“美颜”重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3422.html 1 遥望贺兰青如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