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袁枚藏书

江 舟

古人爱读书,也留下了很多读书、藏书的故事。清代诗人袁枚自幼爱书却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阅读,自然少不了受人的白眼和冷落,饱尝辛酸。后来袁枚做了官,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了,藏书竟达40万卷,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袁枚在小仓山房筑“所好轩”藏书,并写了一篇《所好轩记》,表达对书籍的喜好之情。

袁枚早年的借书经历,使他领悟了许多有关书籍的道理。他发现藏书的并非都是读书人。“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于是,便发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看了别人的眼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借来的书,总是格外珍惜,担心来不及看完主人就要索回。于是全神贯注、勤于记诵,因此印象深刻、得益颇多。相反,如果这本书是自己的,就没有这种紧迫感了,总觉得什么时候都可以拿来读,将其扔在一旁,束之高阁,时过境迁,往往就再也没有去读它的兴趣了。这种体验,大概每个读书人都曾有过,袁枚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番形象地描述之后,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藏书不读,不如不藏。书确实是每个读书人最大的财富,但是这种财富指的是精神形态而非物质形态。比起那些一心想给后代留下万贯家财的“地主老财”,以藏书传世应该是风雅之举了,但是这种风雅往往只是形式而已。袁枚藏书不以书多为炫耀,更不认为这些书是他一人所有,期望子孙相传。相反,乾隆访求天下异书,袁枚就献出了不少珍本秘籍。平日朋友相借,他更是慷慨允诺。这样,所藏之书,十而去之八九。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散书记》,记述了散书的感受和态度。“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其散得其所”。当书籍归己所有,往往弃之一旁,不认真研读。当他人欲求书,自己将与书分手之时,便会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很值得一读。所以,每散一本书,都会有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日夜攻读,将其精华内容记在心中。这样,虽然书籍已经转于他人,但自己却真正拥有了它。

如果说藏书、借书之感受大家都曾经历过,那么“散于人转以聚于己”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袁枚爱书之真切,深谙读书之味,同时也展示了他旷达豪爽的性格,确实是一位可敬可叹的读书人。

--> 2023-08-08 江 舟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3957.html 1 袁枚藏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