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每日例会上,这样一幕引起记者注意——根据考察队海冰环境组分析,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区域的海冰融化十分明显,甚至有可能影响预定作业计划,必须拟定应对预案。
“这从侧面印证了北极气温升高的大趋势。”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陈陟说。
北极变暖为何显著?对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有何影响?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如何作为?在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进行过程中,记者专访陈陟,解析北极气候变化。
“整体来看,全球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陈陟表示,从全球来看,升温最快的就是北极地区。
近年来,说到寒潮,当属2020/2021冬季寒潮让人印象深刻。那次寒潮异常猛烈的原因,是北极极涡的异常变化。
“冬季北极地区上空是个冷低压,低压在大气环流场中对应的是一个气旋性涡旋,故称为极涡。”陈陟说,据相关研究,2020/2021冬季,北极的极涡被左右两团高压“拦腰斩断”,随之被挤压南下,在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极端寒潮。
除了加剧极端天气,北极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同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直接、快速且深远。”陈陟说。
“总的来说,与海洋水体、海冰和大气有关的科考作业,都能直接或间接对研究北极气候有所助益。”陈陟说。
气象探空气球的投放,通过观测风速、湿度、大气成分等指标,收集气象数据,能够直接体现北极的天气和气候。而探测海洋中的温度和盐度等变化参数,有助于把握海洋在北极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海洋生物的研究,也能够通过收集生物样本,观察生物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推理出海洋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我国南海,在海洋温度升高后,珊瑚会出现白化死亡现象。”陈陟说,生物群落的变化是反映海洋或海冰演变的重要指标。
“但是,科考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陈陟提醒道,目前的极地科考以业务化调查为主,即针对北极,执行有长远意义的数据、样本收集,而非简单追求短平快科研成果的产生。
“数据的覆盖面越大,历史时间越长,对气候变化的把握就越准,就越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我们现在做的,也可以为气候研究打下数据基础。”陈陟说。
“加强北极气候的监测与预测、推动国际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北极航道利用和开发,这4个方面是中国参与北极气候变化治理的切入点。”陈陟说。
纵观本次北冰洋科考,众多一手数据的收集能为分析北极气候添砖加瓦。同时,科考队中包含俄罗斯、泰国等国的科学家,中外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正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陈陟说:“近年来,我国努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
最后,北冰洋科考的开展,本身就是对开发北极航道的助力。“对于海况、海冰、气象的观测客观上可以增强北极的航行保障能力。”陈陟说。
(新华社“雪龙2”号8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