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点亮残疾人生活

本报记者 张晓慧 实习生 张 欣

53岁的徐天军没有想到,瘫痪了十几年的他有一天又能自食其力了。

8月8日,在贺兰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徐天军忙着手工制作某学校的合格证书,裁剪、涂胶、粘贴一气呵成。“这个合格证书我一天能做1000多个,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特别知足。”徐天军坦言,自己瘫痪了十几年,一直靠老伴照顾,自去年来到托养中心后,他的眼界打开了,思想包袱也卸下了,终于感到自己也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去年9月,贺兰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成立,中心将托养、康复和就业融为一体。在解决残疾人衣食住行,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为残疾人提供社会适应能力辅导、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通过“智慧托养+精准康复+多元就业”的创新型托养模式帮助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如今,托养中心有48名残疾人,他们也像徐天军一样,通过劳动让生活有了光亮。

“看,这里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都是我种的,你看它们长得多好。”在托养中心种植园区,43岁的王彩霞向记者展示她的劳动成果。

小王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病后她一直待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去年,贺兰县残联上门走访时,发现小王目光呆滞,见生人就躲。经过跟小王的家人沟通后,把她接到托养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托养中心定期评估她的身心健康状况,给予详细科学的康复指导。半年多时间,小王的精神状态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我治病,对我很好,通过劳动我还能挣钱,家里人来看我,他们都说不认识我了。”小王笑着说。经过托养中心的专业技能培训,她现在带领其他人已打理出了一定规模的蔬菜园地。

为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帮助残疾人增强生活信心,贺兰县残联大力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手工产品制作、分拣;开辟种植农作物、养殖牛羊、阿里巴巴云客服等就业渠道,增加个人收入。

“在这里,康复治疗都是免费的,还给我们提供技能培训,托养中心就是我们残疾人的娘家。”来自洪广镇金鑫村的宋锋,因意外失去一条手臂。他并没有沉浸在消极悲观的情绪里,去年12月来到托养中心后,他通过努力克服种种行动不便,目前在托养中心的养殖场工作,从事羊只饲养、羊场清理工作。

“我们将生活护理、文娱活动、辅助就业等方式结合起来,提供‘托养+就业’为一体的公益性寄宿制托养,既解决了残疾人缺乏照料的现实需求,又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贺兰县残联社会保障专干杨菊梅表示,通过创新型托养模式,使残疾人逐渐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增强了生活信心,真正融入社会,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 2023-08-11 本报记者 张晓慧 实习生 张 欣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4727.html 1 点亮残疾人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