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大河风流看今朝

——记者眼中的先行区

中宁县泉眼山处,清水河一路浩荡奔涌注入黄河。

石嘴子凝聚着持久而深沉的时间力量。

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长征精神。

万里黄河孕育百年古村——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

宝丰能源——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一体化高端煤基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石嘴山市星海湖生态环境整治“化腐朽为神奇”。

彭阳梯田文明成为游客视觉里的大地艺术。

“美丽新宁夏·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攀登六盘山。

小分队成员徒步罗山“肌理”中。

编者按

“美丽新宁夏,黄河千里行”行进式采访活动落下帷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宁夏考察,为这片土地勾勒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赋予了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以“揭榜挂帅”形式,策划启动“美丽新宁夏,黄河千里行”行进式采访活动,全方位报道宁夏在总书记科学指引下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这场纵横宁夏的大河行启动于今年6月初,适值小满期间,结束于今年8月中旬,已是立秋。从初夏到初秋,记者顺流而下走过生机勃勃的季节:大河上下浩浩荡荡,大河两岸草木葳蕤,大河儿女生生不息。一年当中,这是黄河宁夏段最具风情的旖旎时光,值此之际行进采访,可谓正逢其时。

“走读”这段磅礴大河时,记者一行人辗转于皮艇、轮渡、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足迹遍布宁夏22个县市区,遍访了这片土地上的名山大川——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行进式采访不留县区死角,也是其中应有之义。一路走来,记者见证了宁夏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创造的丰功伟绩,采写刊发160余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产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深度磨砺,为宁夏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增光添彩。

如果说,这场大河行中采写的每篇稿件是单颗珍珠,各美其美。那么,在这篇收官之作中,我们甄选出若干璀璨珍珠,以山河为线串成一条项链,来个美美与共,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美丽新宁夏。

先行区奏响“黄河大合唱”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当我们登上六盘山上高峰,行进至“美丽新宁夏,黄河千里行”最后一站,耳畔传来红军长征纪念馆播放的《黄河大合唱》乐曲——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

此情此景,是大山、大河的一场相逢。实际上,勾勒宁夏曲线的“三山一河”正是一个有机整体——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宁夏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

宁夏正在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与昔日聚焦于保家卫国的《黄河大合唱》不同,今日“黄河大合唱”关注的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黄河纵贯古今、横跨东西,塑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代代大河儿女惠泽良多。然而,黄河母亲却也“喜怒无常”,让她所哺育的儿女们“爱恨交加”——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省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于2020年6月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

宁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正让黄河蜕变成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数大河风流,还看今朝。

靠着好生态 吃好旅游饭

在这场横跨夏秋的采访中,宁夏万物生长竞自由,水更绿,山更青,来观赏山水的游人更多了,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真金白银。

今年上半年,宁夏各类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共接待游客总人数902.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2亿元,直接吸纳周边农户就业2.32万人,带动受益农户增收4890元。

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成果,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放眼宁夏“三山”,六盘山森林覆盖率最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年平均气温5.8摄氏度,年降水量6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0%-70%。炎炎夏秋时节,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却是凉爽湿润,山清水秀,跻身一年当中的旅游旺季。

如织的游人往返六盘山,都要途经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一下子带火了这里的民宿经济。今年7月,光顾“福满堂”农家乐的客人最多,一次最多能来50多人,女主人王喜凤还要请村里的好姐妹来帮厨。这里不仅接待宁夏本地客人,还有湖北、广东、福建等外省区的来客,为他们提供接地气的农家食宿。在杨家店村,有民宿个体户13家,每户年收入普遍在10万元以上。

从杨家店村出发,沿着清水河和黄河顺流而下,一路向北近500公里,就来到了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湾村,这是黄河流经宁夏的最后一个行政村。

银河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从2009年起,银河湾村开始系统退耕还湿,打造占地8000余亩的银河湾湿地公园,引来天鹅、灰鹤、野鸭等数不胜数水鸟的光顾,沙丘上神奇地长起了胡杨林,多达3000余亩……

2019年,银河湾不失时机打出生态好牌,成立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集生态、休闲、娱乐、度假、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为村里大赚金银。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52元,村集体收入近12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家店村、银河湾村,两村潜藏背后的共同“秘籍”就是:靠着好生态,就能吃好旅游饭。

移民水边追逐幸福

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很多地方“喊渴”。黄河两岸却能亲近水的芳泽,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弥补了降雨稀少的先天不足,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名与实。

在宁夏,水困与水兴的反差是那样明显,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向黄河靠拢——移民水边逐幸福。1983年以来,西海固地区累计搬迁移民123万人,迁往区内能被黄河水滋润的地方,或是自流灌溉区或是扬黄灌溉区。

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就是人们移民河边的聚居地之一。这里黄河穿境而过,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2条古渠就滥觞于此,参与塑造了西北的鱼米之乡。奔着大河之利,同心县5000余名山区群众搬迁到青铜峡镇同兴村,距今刚过10个年头。

前些年,同兴村村民周全从村集体承包1栋大棚,种起辣椒、西红柿等多个品种的蔬菜,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他又包了两栋大棚种菜,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同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小兵说,当地政府为村上建起53栋大棚,租赁给当地群众种植设施蔬菜,也给村集体带来一份租赁收入。

作为一个移民新村,同兴村村郊建有污水处理厂,连通着村民家里的下水管网,为乡亲们使用抽水马桶和淋浴设施创造了条件,村民的生活被黄河水滋润着。

中宁县大战场镇,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全镇常住人口11.3万人,绝大多数是从昔日“大地干涸无颜色”的西海固地区搬来的。凭着扬黄灌溉工程引来的生命之水,移民群众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种枸杞,养牛羊,在新家园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心里高兴,就要放声唱出来。在大战场镇红宝村,就有这么一支合唱团,60名成员都是地道农民。林彩霞年轻时就是个戏迷,爱唱老曲《穆桂英挂帅》。加入合唱团后,她唱的是原创歌曲《山川共济》,讴歌的是亲身亲历的移民搬迁事业,抒发的是“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移民群众齐声为伟大时代讴歌,何尝不是另一出扣人心弦的“黄河大合唱”。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李涛 杜晓星 何耐江 王沛瑶 杨玉瑛 何婉蓉 实习生 马磊 采写、拍摄)

--> 2023-08-22 ——记者眼中的先行区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6374.html 1 大河风流看今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