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闽宁镇

27年,27张笑脸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 楠 姜 盼 祁国昌 文/图

1 园艺村村民 张国顺

2 木兰村党支部副书记 马遥江

3 武河村党支部书记 马宁

4 书法爱好者 马红星

5 返乡大学生 苏永惠

6 玉海村党支部书记 李小龙

7 福宁村大学生 暑期志愿者 马旭

8 原隆村村民 垃圾转运车驾驶员 海国林

9 原隆村村民 苏萍

10 原隆村村民 “巧媳妇”直播团队主播 马燕

11 福建援宁工作组

12 木兰村大学生 马宁霞

13 园艺村村民 马世有

14 原隆村村民 冯秀清

15 闽宁镇司法所调解能手 李小燕

16 宁夏闽宁故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汤冬冬

17 个体经营者 李向阳

18 玉海村村民 李进海

19 立兰酒庄车间主管 刘莉

20 养殖大户 吴楠

21 玉海村村民 李进保

22 武河村村民 吴瑞萍

23 玉海村种植户 苏玉龙

24 福宁村村民 收藏爱好者 马权

25 原隆村村民 张东学

26 闽宁镇个体经营者 马迪新

27 武河村村民 王金贵

初秋时节的闽宁镇,处处都是美好的模样。

27年,变幻了“沙滩”的颜色,也绽放出由衷的笑脸。

从1996年起,闽宁“山海情”持续谱写。在两地干部、科技专家、教师和医生等群体的共同“执笔”下,成就“时代楷模”,绘就了闽宁镇的金色图景。

27年接续奔赴,27年倾注热望。

我们记录下了闽宁镇的27张笑脸,折射“金沙滩”的温暖光芒,汇聚“山海情”的温馨表情。

8月21日,当我们抵达闽宁镇时,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成员刚刚结束会议,前往电商产业园。

9月,这一批援宁工作队即将结束挂职。“咔嚓!”产业园前,大家合影留下难忘瞬间,笑得灿烂如葵花。

两年宁夏行,一生宁夏情。援宁工作队成员的笑容里,有不舍,更有回忆。

很多成员都是第一次来宁夏,江崇潇就是其中之一。挂职前,他在厦门国贸高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来到宁夏后,气候、饮食等的不同,让江崇潇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27年的“山海情”,让江崇潇深刻感受到闽宁镇群众对福建援宁干部的信任和深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到闽宁镇,了解这一方热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来到闽宁镇,生根发芽,让闽宁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温热的力量。”江崇潇说。

不仅是给予,更是在引路。从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福建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从温润的东南沿海来到干冷的西北高原。一批又一批的援宁干部在宁夏耕耘着,也收获着,并走进了百姓的心里。

如今,在闽宁镇这片“金沙滩”上,乡村更需要年轻人的活力。他们的笑脸,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90后”李小龙是土生土长的闽宁镇玉海村人,也是村里移民后代中走出去的第一代大学生,2022年,李小龙辞去了年薪40万元的企业高管工作,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李小龙和村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玉海村实现了四个转变:村干部思想的转变、移风易俗的转变、村容村貌的转变以及产业转型的转变。今年,李小龙计划带领村民种植大葱、红薯、西芹等经济作物,发展村特色支柱产业,让村民们土地的产出更丰富,致富的门路也更多。

“在企业工作,富的是我一个人,返乡归巢,为生我养我的乡村贡献力量,这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李小龙的笑脸,有成长,也有历练。

有着同样故乡情怀的,还有苏永惠。

苏永惠从小在福宁村长大,高考时,她报考了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苏永惠坚持回乡发展。为什么回来?这是无数人问她的问题。

这个信念,源于一次志愿支教活动。当她看见留守儿童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书中文字描绘的景象一脸向往时,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张张淳朴的笑脸,让她坚定了回家乡的决心。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走出贫困。”苏永惠的笑脸,有过去的故事华彩,也映着未来的无限光亮。

闽宁镇的变化,不仅反映在“返乡青年”上,更在每一个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武河村,村民王金贵正将今年种的1000亩成熟毛桃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园艺村张国顺大棚里的草莓西红柿苗已经破土而出;玉海村李进海的100亩西瓜正在丰收,“快来尝尝我们这瓜,甜得很!”

脸,不仅来自田间地头的丰收。

李向阳心里高兴,他又收到了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寄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和保健品,他在村里开的电器维修铺和小卖铺生意也越来越好;马宁霞心里高兴,今年她以520分的成绩考取中南民族大学,即将第一次走出宁夏,对新生活无比期待;李进保心里高兴,儿子家生了二胎,小宝宝刚满月,新生命的到来让生活更有盼头;苏萍心里高兴,在家门口打工的她,每天顾家赚钱两不误……美好生活印在人们脸上,用原隆村村民冯秀清的话说就是:“喜事天天有,每家各不同!”

笑脸,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

对于刘莉来说,“移民搬迁”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今年是刘莉一家从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原隆村的第十年。从农村妇女成长为酒庄的车间主管,刘莉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刘莉的丈夫也在酒庄工作,他们的大女儿在宁夏大学学习葡萄酒酿造,刘莉说,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党的好政策,让他们从西海固地区搬迁至闽宁镇,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晖将至,在贺兰山东麓这片土壤的滋养下,葡萄藤恣意生长,刘莉一家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壤下发芽结果。

在原隆村,与刘莉同样迎来人生转折的,还有“网红”马燕。

2012年,马燕一家从固原移民搬迁至原隆村。2019年,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开办,在村干部的介绍下,马燕走出家门,走进车间,有了自己的工作。在车间,灯光环绕下,马燕正热情地为直播间的粉丝讲解产品。直播带货、推广特色农产品、负责文旅接待,“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和关注!咱们直播间卖的都是宁夏的特色农产品,好吃又放心!”现在的马燕,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她常说,没想到我这样的家庭主妇,也能活得多姿多彩!她的笑脸,洋溢着自立与幸福。

坐落在福宁村的“闽宁人家文化大院”,近两年成了闽宁镇热门旅游打卡地,任谁进来都要感叹一句:羡慕!大院里果树枝繁叶茂,鸟鸣悦耳动听,整洁惬意,可饮茶可吃饭可住宿,还有一座红色艺术收藏馆。这里展出的3000多件红色文物,都是主人马权走南闯北花费多年悉心收藏的“宝贝”。

2008年,想着闽宁镇离银川近、发展前景好,马权一家从固原老家搬迁至闽宁镇。果然,头脑灵活也肯吃苦的马权找到了机会。“我在工地打过工,也跑过运输,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后来,眼看着闽宁镇的人越来越多,就在镇上开了家餐馆,取名‘闽宁人家’。”《山海情》的热播带火了闽宁镇的旅游,也让马权有了新想法,他把餐厅改名为“水花餐厅”,为游客提供闽宁镇特色美食,同时打造了红色艺术收藏馆,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家梦”。马权的笑脸,憧憬着有奔头的好日子。

“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可不敢想。”说起如今这好日子到来的缘由,闽宁镇人人都会告诉你,是“山与海”的“携手”,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27年夙兴夜寐,27载山海往来。

福建、宁夏携手共谱一曲“山海情”,筑就了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27年来,闽宁两省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携手前行,共同开创了东西部协作的光辉典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不仅是闽宁镇群众的实践,也是外乡人来这里创业的引力。

汤冬冬就是在闽宁镇创业的外地人。走进位于闽宁镇的闽宁故事茶文化体验中心,福建茉莉花茶、福建莆田桂圆、宁夏枸杞、闽宁大枣等名优特色农产品整齐陈列,琳琅满目。

产品上“闽宁有礼”“闽宁故事”等LOGO格外醒目。在这里,来一盏正宗的“闽宁故事”八宝茶,欣赏一段茶艺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2020年,我看了一部关于闽宁镇的纪录片后,深感震撼,于是注册了‘闽宁故事’品牌,希望以茶为纽带,对宁夏的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推向全国。”“闽宁故事”创始人汤冬冬来宁夏创业十几年了,近几年,闽宁镇的变化令他感触良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汤冬冬也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动移民群众致富。

“我们有30多名员工,都是附近村里的移民妇女,她们的工作以包装为主,上班离家很近,也不耽误照顾孩子。”

时光如海,从闽宁镇“这扇窗子”望进去,看见人的变化、村庄的变化、西海固的变化、宁夏的变化,读懂闽宁协作27年来生机盎然的力量……

27年,风云流转。如今,曾经8000多人的闽宁村已经成长为6万多人的闽宁镇,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文化旅游、设施农业、商贸物流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如今的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27年,岁月切换。这片土地的色调早已换了底色。闽宁镇的奋斗者们是电视剧《山海情》的真实主角,也是闽宁镇新时代“连续剧”的领衔主演,他们的背后,站立着千千万万闽宁镇的移民群众,共同演绎着一幕幕迭代新生的时代剧。

27年,闽宁镇正青春,27张笑脸里有过去,更有期许。特写里,岁月的皱纹难掩欣喜;群像中,汇聚的笑意是山海情里不竭的暖意。

新程壮阔,长风万里。闽宁镇正走在一条更为开阔的大路上,从闽宁协作接续奋进的力量,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发力。

27年,同心向未来,同舟共发展。闽宁两省区将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在产业转型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科技创新上相互借力、激发动力,在民生保障上深化协作、巩固成果,在双向开放上互搭平台、拓展空间,山海携手再创东西部协作新辉煌。

--> 2023-08-25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 楠 姜 盼 祁国昌 文/图 闽宁镇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87015.html 1 27年,27张笑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