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的“眼睛”“长”在天上,玉米田上面“喝”水地下排水,一望无垠的青纱帐看不到一道田埂却内有乾坤……近日,记者分别在同心县、灵武市、平罗县的玉米地边,看到这一片片土地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这不一样的生机与我区多年来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密不可分。
“眼睛”“长”在天上
水压仪表盘上的数字突然下降,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监控人员知道“出事了”,便一个电话打给了玉米田管理员王昊男:“二系统2-1阀井出现异常。”多年工作积累下的经验告诉王昊男,“漏水了”。
这事如果放在多年前,王昊男非得“跑断腿”不可。过去小块田种植玉米,沟多、渠多,要想找到漏水点,需跑遍每条沟渠检查。2022年,前进农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拆渠拆埂平沟”大格田建设,小格田变大块田的同时运用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出现异常的二系统2-1阀井管控了多块玉米田,每块地至少千余亩,全部采用滴灌。
拿出工具箱,王昊男“放”出无人机。不一会,他从手机上看到一块农田里有一处反光点。无人机继续下降,王昊男清晰地看到该反光点是一片水,至此,漏水点被精准定位,他立即通知具体管理员。从发现漏水点到补上漏水点,10分钟搞定。
高标准农田“拆渠拆埂平沟”大格田建设转变了传统灌排方式。8月31日,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开发整治中心主任万平介绍,以灌溉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溉替代传统大水漫灌,以90米以上的宽幅条田替代40米左右的窄幅条田,拆除田间原有农渠、农沟、田埂,这些举措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一渠一沟”“一渠一路”灌排布局,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部长王明介绍,项目配套使用智慧监测、无人驾驶、机具精准复合作业等数字技术,“变身”后的大格田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有效融合,“现在一个泵房、两三个人就能管理8000亩到10000亩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地下暗管有玄机
“书记,田旱了。”
听到村民这句话,平罗县头闸镇邵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邵创林却乐了起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盐碱地‘旱’了,这是好事。”
头闸镇邵家桥村多为盐碱地并且属于小块地。2019年以来,平罗县通过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实现自然地块“小并大”,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4.54万亩。邵家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4976亩,将田块调整为70—90米宽的大田块,块均面积由原来的1.2亩扩大到5亩,有效耕种面积增加约200亩,增加比例约3%。
在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除了平整土地、砌护农渠、新开斗渠外,最重要的工程就是在黄土里铺设一道道暗管。
农田里为什么埋暗管?9月1日,邵创林形象地说,渠水流进田里,地上的玉米大口大口“喝”着,有害的碱水则顺着埋在地下的暗管排出。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大格田里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可相隔的几块大格田中间都有十几块光伏板,走近一看,光伏板旁边还有一个圆形水泥建筑。
“哗啦啦!”一股水毫无征兆地从这个建筑物最顶部的一根管子里流出。
邵创林指着这个建筑物说,这就是光伏排水泵站。暗管收集到的碱水流到最近的泵站,泵站依靠太阳能发电把碱水抽出排入排水沟。
“光伏泵站不花村民一分钱电费。”邵创林自豪地说。
田埂设在电子里
“我家40多亩地在那头。”指着远处连片的玉米地,种了一辈子地的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73岁农民徐精章,只能说出自家地的大概位置。
同心县韦州镇过去的田块多为分散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该镇开展规模化平田整地,小田并大田、小片并大片,形成集中连片,拆除田间渠道768公里,引入6家种植企业,流转土地面积9.7万亩。
“高标准农田刚一开工建设,一家种植企业便看上了村里的田。”旧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前脚刚结束,企业紧跟着签订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一亩地流转费1000元,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后外出务工,又增加了家庭收入。过去的田埂和渠道被平整后变成村上的400多亩新增农田,流转后村集体收入增加40万元。
过去村民识别自己的地以田埂和渠道为界,如今拆渠、拆埂后各家土地以何为界?同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杨立文介绍,韦州镇高标准农田“拆渠拆埂”大格田建设以村为单位、户为单元,建立电子田埂,打破传统土地界限,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定位电子田埂四周坐标,将有形地界化为无形,实现“权属不变、面积不减”。
“我不担心少一分地。”徐精章说,村里人都说电子田埂不差分毫。
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2011年,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972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53.9%,为我区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