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不同,抛弃了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成为索取与被索取关系的西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原则,为推进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发展实践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基础,它决定和支配着人的生活包括生活的状貌、水平、条件、成果等。进入新时代以来,蓝天碧水、绿地青山、清风白云,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的美好生活蓝图。现实的人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物质和精神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人的生活的理想状态的美好生活,既有一切物质性的要素,还有人的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的内容。在价值取向上,美好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生态环境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进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当前,让人人享有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关乎生态的问题上,没有谁是旁观者、局外人。
持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智慧的凝结,又切实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形象与品格。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孔子的“天”并不是现代理论概念,而是一种真实信仰,具有现代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孔子不再强调“天”的神格属性,而更关注“天”的自然和社会秩序属性,对“天道”和儒家道德伦理的崇敬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中国传统的 “生生论”认为宇宙就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已。儒学的生生之道,扎根于生命需要、自然情感、日常经验,致力于人生意义的充实与人性能力的实现,具有更大更广的普遍性。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 “致中和”是维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发展之道。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入细微的,我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让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方民族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