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绿满燕家山

本报记者 张 唯

秋日的燕家山,层林尽染。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唯 摄

在泾源县新民乡,驱车拐入山道一路蜿蜒向上。顺着车窗向外张望,目之所及皆是绿意生机。9月下旬的燕家山,叶尖挑染一抹秋意。浓绿、橘红、鹅黄、月白……不同的色彩跟随大山的轮廓蔓延开来,层林尽染,各有味道。

10多年前,总面积1.3万亩的燕家山还是“十一五”生态移民搬迁村。2012年,泾源县将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的集体土地收归国有后,实施了基础性生态恢复工程。但源于地质灾害、土壤贫瘠、灌溉匮乏、病虫鼠害侵袭等因素影响,加上林分结构单一、林草覆盖度偏低等多种原因,虽然泾源县、新民乡等各级政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自然生态修复和发展一二三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燕家山的自然修复难度多年来未减分毫。

痛定思痛。泾源县在厘清基本现状、科学选点定位、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商引资基础上,决定引进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31万元,采取“生态修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资金注入、技术支持、科技研发等方式,对3900亩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适度植入新业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11月,我们与宁苗生态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制定了修复规划方案,开始‘十年之期’,分年度对燕家山实施生态修复。”泾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蓉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后,企业采取复绿、固土、添彩等修复措施,进一步丰富和改善燕家山的树种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打造海棠、玫瑰、造型油松等主题专类园,积极培育基地建设、苗木供应、产品加工、林下经济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产业。政府部门也通过土地租赁、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相关优惠措施,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地放手去实施生态修复。

山腰一处,一边是几株造型油松亭亭如盖,一边是大片菊芋随风摇摆,风景各异。“我们注册了‘六盘山迎客松’等地方品牌,这是这几年很受欢迎的造型油松。一株毛坯树通过两年的造型培育和加强养护管理,第三年或第四年就能作为商品出售,价格在3000元左右。”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生态研究院院长化荣说,企业积极搭建六盘山特色苗木交易平台,实现多渠道品牌推广,助推泾源县苗木产业去库存、调结构、增效益。同时依托燕家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与各科研院校的合作,着力解决生态修复和发展中遇到的难点。

2022年,宁苗生态投资约2770万元,完成生态脆弱区域修复1500亩,建设丁香、百合等主题专类园500亩,种植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叶用枸杞、菊芋、耐寒百合等产业、景观植物237万株。今年以来,企业已完成生态修复700亩,建设丁香等专类园150亩,种植丁香、榆叶梅等27万株。

在化荣看来,燕家山的生态价值会随着生态产业的进一步推动而越发凸显。宁苗生态将通过项目带动和设施配套,适度植入生态产业,将燕家山打造成集旅游康养、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示范点,持续释放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社会资本的参与,让燕家山的生态修复在几年内就初见成效。”杨蓉说,这份成功经验不仅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机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验,燕家山生态修复项目也因此入选全区生态产品价值典型案例,成为泾源一景。

截至目前,宁夏“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共完成营造林30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18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43.87万亩,保护修复湿地45.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49平方公里。“三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全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补充的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管控体系基本构筑。

--> 2023-09-26 本报记者 张 唯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1598.html 1 绿满燕家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