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扬帆逐梦,奋楫在更壮阔的航程

——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回眸

本报记者 杨 娟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

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注定不平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阿博览会走过10年——这10年,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平凡,令我们心潮澎湃。

时间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铭记着荣光与梦想——这10年,我们积淀着深沉的夙愿,希望把中阿博览会越办越好。

中阿所需,宁夏所能。宁夏用心、用力、用情,书写着一个个砥砺奋进的故事。

努力终有付出,今朝再结硕果。

短短4天时间,形成合作成果403个,计划投资和贸易总额达1709.7亿元。

互利共赢,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再次书写精彩一笔。

(一)

“我参加了历届中阿博览会,来过银川8次。”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说。

穆罕默德·哈利勒是中阿博览会的老朋友,是摩洛哥派往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在10年的留学生活中,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中阿博览会这个平台,我们增进互信,在更多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穆罕默德·哈利勒表示,让中阿人民往来更加密切,成为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中阿博览会举办10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加入了中阿博览会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多的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共同推动实现中阿经贸务实合作的目标。

(二)

在本届中阿博览会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嘉宾用汉语接受采访、推介项目。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希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外籍专家周洋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积极贡献。

“借助中阿博览会这个平台,让智慧宫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说。

张时荣的事业成长线与中阿博览会紧密相连。2013年,还是大学教师的张时荣参加首届中阿博览会,面对众多阿拉伯客商和无限商机,敏锐的张时荣将事业的目光转向中阿博览会,成为中阿博览会上的“常驻”嘉宾、研究学者、中阿文化交流创业者。这10年,张时荣创办的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翻译和出版的图书达1400多种,销售图书总量突破200万册;翻译的《山海情》《欢乐颂》《父母爱情》等310余部影视剧,全部“出国”;2022年年底,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针对阿拉伯国家的纸质教材《智慧学中文》通过沙特阿拉伯教育部认证,这也是全球首套被沙特教育部认证通过的外国教材。

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柴继盛第二次参加中阿博览会,而宁夏交建的员工则是中阿博览会的常客。柴继盛说,跟随中阿博览会的步伐,宁夏交建“走出去”拓展经贸合作。经过5年发展,公司已经具备涉外投资贸易、涉外工程承包、涉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业务涉及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老挝等。2019年3月中标第一个海外项目后,目前已在海外实施多个项目。

“在中阿博览会上,大家面对面交流,寻找合作机会,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走出去’发展事业。”柴继盛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中阿博览会为本土企业提供“走出去”的机会,博览会期间,宁夏引进各类项目271个、金额1150.9亿元,宁夏企业在阿拉伯国家实施贸易类项目8个、金额18.2亿元,特别是促成迪拜工商总会与宁夏谷道数字科技合作建设跨境电商营销中心项目,俄罗斯、德国等国的8家外资企业在宁投资42.2亿元。这些项目的签约,有力推动了宁夏更大力度地“走出去”“请进来”,扩大了国际“朋友圈”、形成了经济增长点,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新动能。

(三)

没想到品类这么“多”、展品这么“新”、体验这么“好”。

本届中阿博览会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展示展览活动现场。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分别设有专业、国外、国内、宁夏四大展区,展览内容丰富、品牌翘楚齐聚、展示成果多元,为四海客商搭建了交流洽谈、对话牵手的“合作之桥”。

展示展览活动首次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到3天的时间现场观展人数突破20万。

中卫市西部枣业食品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拓明旺携带企业新培育、研发的香山软梨、苦菜汤等系列产品参展,两天时间接到十余个订单,现场品尝的产品眼看告罄,他急忙电话联系补货。

拓明旺表示,供不应求的订单让人信心大增,今后要继续做好产品研发,让中卫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走向全国。

本届中阿博览会商贸合作领域之广令人欣喜,既有商贸、能源、农业等“老话题”,也有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智慧气象等“新蓝海”,覆盖领域20个。如医疗健康,邀请到世界500强、全球医疗器械50强中的45家企业参会参展。

作为中阿博览会永久承办地,宁夏借势拓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全新路径,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机遇多多、希望满满的开放宁夏、活力宁夏。通过中阿博览会这一“金字招牌”,宁夏先后与17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增长182.6%。

(四)

“作为一名90后新闻工作者,我先后参加了3届中阿博览会的采访报道任务,见证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中阿经贸合作成果。”中国新闻社宁夏分社记者杨迪说。

2019年9月,入行不久的杨迪与第四届中阿博览会“相遇”,博览会签约成果362个,计划投资和贸易总额达1854.2亿元,让他感受到了中阿博览会这一平台为宁夏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

第五届中阿博览会的“科技感”令杨迪“大开眼界”。本届中阿博览会上,不断扩容的“新面孔”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中阿博览会的创新力。

“我将通过镜头和笔,持续传播中阿博览会‘好声音’。”杨迪说。

本届中阿博览会坚持“以展传声、以展树形”,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介,各类媒体报道条目2.6万余篇,全网浏览量25亿人次,境外浏览量超1.5亿人次,直播点击量和在线观看人数超3亿人次,两个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过17亿,传播效果排在前列。

“本届中阿博览会办出了水平、办出了风采。”采访中,与会嘉宾一致称赞。

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向全球承办大型会展的知名企业广发“英雄帖”,优选资质资源好、专业水平高、办会经验多的专业公司承展,从整体规划、形象设计、会务展览等各方面,始终对标最好、聚焦最新、锚定最优,空间布局精准对接分众化观展需求,首次呈现的国家馆、专业馆更好地为专业客商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各省区市馆集中展示与阿拉伯国家需求高度吻合的名优特产品和最新技术。国内外78位院士专家、30多家商协会、1495家企业参会参展,工商界和企业、商协会参会人数占82%,参会参展总人数超过1.12万人,再创新高。

中阿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

--> 2023-09-26 本报记者 杨 娟 ——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回眸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1610.html 1 扬帆逐梦,奋楫在更壮阔的航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