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微光如炬汇星河

——吴忠市利通区志愿服务闪耀城市文明之光

本报记者 苏 峰 杨玉瑛 实习生 马 磊 文/图

金星镇睦邻节上,参加完志愿服务的王兰花(右)与同桌老人同享粽香。

马晶(左一)和志愿者到困难家庭慰问帮扶。

上桥社区好邻居殷全忠(右)和张红梅在剪纸工作室内合影。

利通区志愿者为辖区老人定期理发。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座城市,因涌动的志愿红变得温暖。吴忠市利通区总人口46.4万,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9.9万人。在平凡小事中书写“行胜于言”,以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建设“志愿之城”。

“你为什么想做志愿者?”

“靠近我、温暖你”,这是志愿服务的理念,也是一座城的幸福密码。

三年前,刚做完手术的吴忠市利通区居民马晶,回家休养身体。卧床第3天,她望向窗外,小区内奔波的志愿者身影映入眼帘,她心里像是被一道光照亮。

“当时户外很冷,我看着志愿者心想,如果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会不会生活得更充实?”复查病情的路上,志愿者帮助马晶跑前跑后时,更坚定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

2020年6月3日,康复后的95后马晶,找到了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王兰花。“你为什么想做志愿者?”“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帮助更多的人。”第一次见面,马晶郑重地表达了初衷。

从那以后,大家总能看到:在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的服务队里,多了一位小姑娘,她身着红马甲,跟在一群阿姨的身后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半年后,马晶辞去幼教老师一职,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

2021年1月,一次走访慰问困难户的活动,让马晶对“志愿者”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跟随志愿服务队到了青铜峡市峡口镇草台子村,来到村民潘志国的家。潘志国一家四口,三人残疾。“刚推开门,屋里的气味让人难耐。但是,王兰花阿姨一点也不在意,她走进去,坐到床边,拉着潘志国妻子的手嘘寒问暖。潘志国的儿子也跑过去依偎在王兰花身边。”

王兰花给潘志国的妻子悉心更换新衣服的场景,在马晶脑海深处久久停留。“我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一路上都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否一直坚持下去。”这一次,马晶真切地理解了志愿服务的分量:“志愿服务,并不是简单的慰问送物,不只是去几趟困难群众的家里就结束了,要将心比心,长期坚持,把好事做实在。”

3年时光,在王兰花言传身教下,“徒弟”马晶从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成长为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服务队的助理。

2022年9月的一天,了解到社区内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帮助,马晶赶去老人家中,给他送去了馒头和菜:“叔,有啥事给我打电话,我一准给您办。”在此后的10余天里,马晶自掏腰包帮助这位老人和辖区内其他空巢老人、残疾人,为他们购买食物、生活用品,自费帮助群众就医,个人捐助物资4290元。在她的带动下,弟弟和母亲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里。“女儿是个好榜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让社会更温暖。”马晶的母亲说。

“我们从社会中得到一分,就要回报两分”

“我们准备去家里,你想吃啥呢?”马吉财拨通了金积镇马家桥村村民马雪的电话。“叔,我想吃烧鸡。”马吉财来到吴忠市西湖菜市场的一家烧鸡店,老板娘熟悉地和他打招呼:“又来给马雪买烧鸡了?”

马雪初中时,因病休学在家。得知马雪的病情后,马吉财带着马雪四处寻医看病,中西医都看了,能想的办法都试了一遍,已经花费了5万多元,依然没有放弃希望。8年如一日,马吉财倾心帮扶马雪,时常送去日用品、生活补助,为马雪的生活送去光热。

8年前,在板桥乡党委和巷道村支部的支持下,马吉财在巷道村成立了吴忠市吉财慈善协会,长期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吴忠市吉财慈善协会爱心志愿服务队,按照志愿者的年龄结构,设置“青苹果”“康乃馨”“夕阳红”三色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经常去村民家中,陪伴孤寡老人聊家常,帮助空巢老人清洗、打扫,对困难大学生提供捐助等。

志愿者还与困难家庭结成对子,目前,“一对一”“一对多”志愿帮扶已结对106户,“多对一”志愿结对400余户,共捐赠衣物5万余件,轮椅、拐杖、被子、床单等用品3000余件。

马吉财常教导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从社会中得到一分,就要积极回报两分。”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我做了几个香包,你看看咋样?”“好!寓意也好。”前几天,胜利镇上桥社区老干部楼小区居民张红梅,到邻居殷全忠家串门。“又在剪纸呢?”“等剪好了,我想把作品挂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你看这里面,还有国产大飞机等十来个场景呢。”

75岁的老党员殷全忠,是利通区非遗剪纸传承人。从小在母亲剪窗花的影响下,殷全忠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专门拜师学习剪纸。“从吴忠雄鹰农机公司退休后,社区为我成立了剪纸工作室,街坊邻居,谁都能来学剪纸。逢年过节,我也剪窗花给大家送去。”殷全忠的剪纸,为社区和谐邻里架起了一道特色“桥梁”。

殷全忠和张红梅,不仅是多年互帮互助的老邻居,还都是上桥社区“红帽子”邻里互助志愿队的志愿者。56岁的张红梅从吴忠洗毛厂退休后,热心参与社区邻里节、厨艺比赛等活动,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张红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照顾社区孤残老人,还发挥厨艺和手工制作特长,每逢节日就张罗着炸油饼、馓子,还做好粉汤送给邻居。

走进殷全忠剪纸工作室,墙柜里摆放的剪纸作品,与张红梅的手工仿真花作品相映成趣。殷全忠站在椅子上,挂起了一幅幅剪纸作品。张红梅细心举起“石榴花开 圆梦利通”的剪纸作品,反复说着“别弄坏了”。

“可以帮我们拍张照吗?”殷全忠手拿剪纸作品,与邻居张红梅合影。多年的邻里情,在互帮互助里更加牢固,让他们成为社区的好邻居代表,志愿服务队里的好榜样。

“将爱心传承下去”

节日前夕,吴忠市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的餐厅里一片欢声笑语,来自新华社区的志愿者正与消防员一起包饺子。自1998年以来,新华社区志愿者们已经连续25年为消防员送去这份家的味道。

“老姐妹,天禹在这里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当天,在消防员秦天禹的宿舍内,志愿者马海霞与在河北的秦天禹母亲视频通话。

被眼前的温馨气氛感染,活动的组织者、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马芳打开微信,给远在山东济南消防救援大队的刘文伟发去了信息:“今天又来到你曾经‘战斗’过的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了,你最近好吗?”两分钟后,刘文伟便给马芳打来了视频:“近来身体可好?社区事务繁多,您要多保重,有时间我还去看您……”

2012年起,秦渠社区居民在马芳的带领下,与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一家一”结对活动。家住正豪文景苑小区的70岁的马向华,每逢节日都会为消防员们准备美食,消防员们也会到家里看望她,帮她打扫卫生。

“多年来,社区组织志愿者走进消防救援大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会继续将这样的爱心活动传承下去。”马芳说。

微光如炬,志愿服务精神在利通区绽放光芒。

--> 2023-10-10 本报记者 苏 峰 杨玉瑛 实习生 马 磊 文/图 ——吴忠市利通区志愿服务闪耀城市文明之光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2535.html 1 微光如炬汇星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