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生态治理,“增绿”又“生金”

① 盐池县花马湖生态水资源综合项目区道路两旁,曾经光秃秃的大地如今披上绿装。

② 盐池县青山乡刘家窑头村昔日黄沙漫漫,今时绿意盎然。

③ 盐池县沙泉湾毛乌素沙地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④ 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茫茫草原上。

⑤ 科研人员在盐池饲草科技小院牧草育种与高效生产研究室进行植被调查研究。

⑥ 盐池县青山乡月儿泉村成片的荞麦田惹人注目。

⑦ 57岁的盐池县花马池镇护林员王忠走在巡查的路上。

本报记者 左鸣远 王 猛 李 涛 文/图

坐落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盐池县,过去牲畜无序散养,草原逐渐荒芜,20世纪80年代,盐池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沙子漫天跑,沙丘比房高。”近日,说起那时生态恶化的场景,57岁的盐池县花马池镇护林员王忠像是揭开心头的一道伤疤。

改变发生在2002年。这一年,盐池县在宁夏率先封山禁牧。

20年来,盐池县与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先后实施了半荒漠地区抗逆树种选择、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形成科研成果10余项,筛选出柠条、毛条、花棒、杨柴等一批适宜当地生长的林木草种。同时,根据退化草原植被状况、地形地貌等特征,积极探索自然修复、人工撒播、机械补播、零星补植乔木、人工草方格等多种组合模式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形成具有盐池特色的防沙治沙模式和技术措施。

盐池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坚持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封山育林与退牧还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移民搬迁与迁出地生态恢复“五个结合”,“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草原生态治理等国家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15.03万亩,补播改良天然草原127.5万亩,年均防治鼠虫害10万亩以上,同时充分发挥以柠条为主的灌木资源,年均平茬柠条30余万亩,每年可加工柠条饲料近3万吨,有效支撑盐池滩羊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74.6万亩,天然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以上,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5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已不多见。

昔日的“沙漠县城”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接连捧回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盐池县生态建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昔日“黄沙窝”到现在“绿家园”、从生态最大劣势到最大优势的三个转变。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旅游观光的游客持续增多,盐池县精心打造了花马寺生态旅游区、哈巴湖景区、长城旅游观光带等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长城自驾、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每年旅游收入4亿多元,当地百姓吃上了“生态饭”,开启了“致富门”。

--> 2023-10-11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2711.html 1 生态治理,“增绿”又“生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