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宁夏:打造劳务品牌金名片 迸发就业创业新活力

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正在生产一线工作。

海原司机马杰通过跑运输让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吴忠厨师精湛技艺亮相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大武口凉皮备受食客青睐。

“中宁枸杞技工”田间地头剪枝竞技展风采。

农家妇女参加“西吉绣女”刺绣技能培训。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闪亮的就业名片,就是赢得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宁夏全力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撬动市场资源,立足地域优势,全面布局“一县一品”,培育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种酿工、海原司机、吴忠厨师等25个劳务品牌。目前,宁夏劳务品牌由增量扩面向提质增效蝶变,步入品牌赋能、迭代升级的“快车道”,相关从业人员达28.4万人,带动就业41.1万人,年经济效益157.4亿元,成为拉动就业增长、促进群众增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招牌”。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如今,一个个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为劳动力贴上“金名片”,让宁夏就业“稳”起来、“活”起来,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劳务品牌一

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激发重点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宁夏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速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赶制电池片订单。

“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全靠生产一线的‘大师们’严把质量关,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细节。”宁夏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宁夏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光伏制造基地,截至2022年年底,单晶硅棒产能占全国的18%,单晶硅片产能占全国的10%,绿电交易规模位居国网第一。近年来,在银川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宁夏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深入打造“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品牌,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光伏电池工艺传承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宁夏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宁夏隆基电池已累计培养高级工650人、中级工3500人、初级工5000人。

宁夏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质量部SQE高级工程师王工,持之以恒坚守生产一线,与技术团队共同协作,全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仅2021年,她参与完成原辅料精益改善&QCC项目共8项,实现项目有形收益累计1500万元。

为全力打造“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劳务品牌,银川市通过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项目,充分运用“理论+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光伏电池技工。目前,“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拥有4大工种、9个工艺,累计组织技能培训2047人,完成技能人才水平评价937人,取得人工晶体合成工、晶片加工等技能等级证书907人。“宁夏隆基光伏电池技工”劳务品牌累计吸纳带动就业1.3万余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劳务品牌二

海原司机:车轮滚滚跑出幸福路

时至金秋,海原县李旺镇团结村的马杰仍驾驶着货车南来北往跑运输。“跑车没有不辛苦的,但这几年下来,让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今年42岁的马杰深有感触。

在海原县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下,马杰取得A2驾驶证后,踏上了货运之路,一干就是21个年头。

“只要踏实肯干,身怀一技之长,就业增收不发愁。”如今,马杰担任起李旺镇货运司机党支部委员,引导村里有志青年加入货运司机行列,共同奔赴好日子。今年,他被海原县推选为“最美货车司机”之一。

海原县是劳动力大县,每年转移就业9万人以上,劳务创收占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一半。近年来,海原县通过抓培训、强政策、建基地,大力发展“海原司机”劳务品牌,全面推行“银行+公司+运输户”模式,培育出李旺、七营、史店、海城、关桥等5个货运大乡,成为宁夏货运第一大县。目前,该县货运车达1万辆,B2驾驶证及以上驾驶员为2.1万人,货运运输及其带动的汽车服务、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名,货运劳务创收占全县劳务收入的25%以上,“海原司机”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之一。

为鼓励更多富余劳动力积极从事交通运输业,海原县专门成立货物运输协会,打造2个汽贸物流园区,积极应用“职业培训包”和“互联网+”等方式,给予取得驾驶证B证人员每人4000元至6500元的培训补贴,共计1.1万人获得补贴,总金额达6000余万元。海原县还根据市场分布和就业需求,在全国建立稳定务工基地22个,为“海原司机”及时提供就业服务和市场信息。

“政策给力,让我们就业创业有信心。”史店乡赵家山村的马强筹资20余万元购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月净收入1万余元。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海原县结合中卫市2023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计划建设“数字中国 驼铃梦想·中卫(海原)数字经济园区”,打造海原县数字物流智慧平台,推动“海原司机”劳务品牌提档升级。

劳务品牌三

吴忠厨师:精湛厨艺烹出人间百味

“来碗纯肉羊杂、一个饼子、一盘小菜!”近日,位于吴忠市利通区黄河路的杜优素羊杂碎旗舰店生意异常火爆,前来打卡的食客不断。

老店新开,重金打造。杜优素羊杂碎旗舰店能持续“吸粉”,一座难求,靠的就是吴忠特色美食和“吴忠厨师”劳务品牌的影响力。

地处黄河两岸的吴忠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形成了“饮食唯良、必慎必择、讲究营养、注重保健”的民族餐饮文化体系。近年来,吴忠市依托地方特色美食,结合餐饮业发展用工需求以及城乡劳动者求职愿望,将餐饮烹饪技能、特色美食制作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扶持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中式烹饪、中式面点等餐饮烹饪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力打造“吴忠厨师”劳务品牌。目前,从事“吴忠厨师”工作的城乡劳动者3万余人,带动就地就近或转移就业人员10万余名,年收入5亿元以上。

同心汤碗在宁夏是出了名的好吃头,历经百年传承,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人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马花霞秉承传统烹饪技艺,用一勺鲜汤、两颗丸子、四片牛肉、八种食材烩制出的同心汤碗备受亲朋好友的青睐。2019年,她创办“信泰人家(家园)宴会厅”,陆续为100余名家庭服务者“传经送宝”,让她们熟练掌握一技之长稳就业。

为壮大“吴忠厨师”队伍,吴忠市对参加“吴忠厨师”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给予每人1000元至2000元政府补贴,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将从事厨师职业5年以上,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秉承工匠精神,且有较高技艺技能,在技术革新、先进操作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在岗人员推荐为“自治区技术能手”;将从事厨师职业10年以上,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获得过“自治区技术能手”称号,在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带徒传艺、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和在国内重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岗人员推荐为“塞上技能大师”。目前,累计参加“吴忠厨师”技能培训1.3万人,3名餐饮服务人才被评为“自治区技术能手”,2名被评为“塞上技能大师”。

“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叫响全国,特色美食香飘区内外。如今,吴忠市通过打造“吴忠厨师”劳务品牌,国强手抓、杜优素羊杂碎、吴忠早茶等先后多次亮相《舌尖上的中国》和央视,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劳务品牌四

大武口凉皮师:一碗凉皮“闯”天下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刘红梅,从23岁开始卖凉皮,如今已有25年了。

从贺兰山深处“白芨沟”摆摊设点到大武口区占地100平方米的凉皮店,刘红梅靠着凉皮制作技艺自主创业,带动23人稳定就业,年销售额为282万元,并通过注册商标,线上线下销售,把大武口凉皮卖到全国各地。

大武口凉皮经过50多年发展,深受本地及周边消费者喜爱。“一棵树”“三住宅”等各具特色的凉皮经营主体,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显著,形成了“大武口凉皮”商标品牌。

近年来,石嘴山市高度重视凉皮产业发展,把大武口凉皮确定为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强化培训、跟踪服务,举办“宁夏大武口凉皮节”等活动,全力打造“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目前,共培育“大武口凉皮师”5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登记注册凉皮生产经营单位340家,每日最大生产规模3万份,年经济收入达1.5亿元;宁夏区内外借助大武口凉皮品牌经营凉皮的各类餐饮主体超过800家。

围绕市场发展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石嘴山市不断做大做强大武口凉皮品牌,通过开展多期“大武口凉皮师”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质量,从自发学习、师傅带徒弟这种简单的成长模式走向成规模、成批次的专业化、集约化培训之路,形成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目前,已累计培训500余人。

蒋海涛夫妻两人通过参加“大武口凉皮师”技能培训,系统学习掌握了大武口凉皮生产、制作技艺,经营的3家凉皮店生意火爆。“我家的3个店铺每日销售凉皮1500份以上,日销售额15000元左右,带动就业6人。”蒋海涛高兴地说。

如今,“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茁壮成长、品牌效应凸显。“大武口凉皮”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获“中国金牌旅游名小吃”称号,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著名商标;大武口凉皮集体商标注册店已覆盖北京、山东、内蒙古等多个省市,共建立21家加盟店、3家营销中心、1家高校示范店,从业人员1000余人。

劳务品牌五

中宁枸杞技工:庄稼汉成为乡土技能人才

“现在,枸杞从种植、管理、采摘都是标准化,要挣高工资,就要靠‘手艺’。”中宁县大战场镇劳务经纪人王义文每年带动上千人在周边的枸杞基地采摘枸杞,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庄稼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破茧成蝶”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乡土人才,支撑小县城办起大产业,成为宁夏枸杞的核心产区。

宁夏枸杞,贵在道地,中宁枸杞,道地珍品。近年来,中宁县立足枸杞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打造“中宁枸杞技工”劳务品牌,从政策保障、标准体系完善、科技支撑等方面,着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宁枸杞技工”劳务品牌直接带动20余万人实现就业创业。每年枸杞采摘期,从区外引进劳务采摘人员5000余人,区内采摘人员3万余人,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可支配收入达4000元。

46岁的朱金忠创办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国家枸杞工程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流转村集体土地、提供就业岗位、签订托管协议、开展技术培训的方式,每年免费培训产业技术工人5000余人次。“近3年,年平均用工达9万余人次,年平均发放劳务工资达1000余万元,年平均支出土地流转费用达3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朱金忠说。

为充分挖掘枸杞特色产业的内在潜力,提升“中宁枸杞技工”劳务品牌知名度,中宁县专门组织县内枸杞专业人士开发中宁枸杞硬枝扦插、枸杞树修剪、绿色枸杞病虫害防治、枸杞干果加工技术,成立中宁枸杞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中心,组织编写出版《枸杞栽培和加工》培训教材,建立3个枸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高标准培训实操基地,组建30余人的枸杞培训教师队伍及职业能力考核鉴定小组,形成中宁枸杞硬枝扦插等4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大力开展枸杞专项能力培训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枸杞技能人才6000余人。

如今,在“中宁枸杞技工”劳务品牌的“孵化”下,众多庄稼汉都围着专家学技术,逐步转变为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乡土人才,推动农村“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加速转变。

劳务品牌六

西吉绣女:一双巧手织就出彩人生

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交付中国东方航空。宁夏刺绣非遗传承人施满义和女儿赵静带着西吉手工艺人经过4个月试验制作的一红一蓝刺绣抱枕摆放在头等舱里,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57岁的施满义是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她13岁就跟着曾祖母学习刺绣技艺。随着技艺的提升,施满义绣出的一件件精致的肚兜、围巾等绣品,深受乡亲们喜欢。

“一人独学,不如大家共学!”心怀大志,施满义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成立乡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带领更多城乡妇女、失业青年、残疾人等群体学习刺绣技艺,共绣美好人生。

“希望借助大飞机,让我们家乡妇女的手工艺品飞得更远。”如今,施满义和女儿带着100余名“西吉绣女”成立刺绣作坊,通过与中国商飞大飞机文创团队合作,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除抱枕外,又开发出香包、鞋垫、围巾、手提包、千层底布鞋、团扇等手工刺绣作品,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

近年来,西吉县把塑造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发展地方经济、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重点打造“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增强。目前,“西吉绣女”劳务品牌从业规模达40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创造经济效益总计1800万元。

为擦亮“西吉绣女”劳务品牌,西吉县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等培训形式,精准施策组织开展“西吉绣女”刺绣技能培训和服务,提升富余劳动力就业“底气”。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西吉绣女”7000余人次。

如今,在“西吉绣女”劳务品牌引领下,西吉刺绣作品通过全国各类手工作品展销展示会,利用新时代网络、电商平台,逐步走出西吉,销往全国各地。

--> 2023-10-17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3547.html 1 宁夏:打造劳务品牌金名片 迸发就业创业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