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
深秋时节,塞上山川到处可见“醉美”画卷,处处都有美丽动人的生态故事。
固原市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层林尽染的树木和绚丽多彩的花朵,让百姓稳稳地端上了“生态饭碗”;中卫市与沙漠缠斗70载,不仅实现了“沙进人退”,还因“沙漠绿洲”赚得盆满钵满;盐池县封山禁牧20年,摘掉“沙漠县城”的帽子,捧回“全国绿化先进县”奖杯,每年4亿多元的旅游收入让群众笑得合不拢嘴;银川市坚定打响生态保卫战,重披绿装的贺兰山再成市民游玩健身的好去处;碧波荡漾的星海湖和欣欣向荣的新兴产业,仿佛诉说着石嘴山30年前的落寞和今日的快意……
无论是“沙进人退”,还是贺兰山再展笑颜,抑或是工业城市焕发新生……震撼的今昔对比下,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是对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无声肯定,更是对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诠释。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政绩观、发展观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作为经济欠发达省区,宁夏的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解决一切重大矛盾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经济发展好了是政绩,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同样也是政绩。如果因为追求发展,而走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说到底,就是政绩观出了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
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场需要持续付出的“接力赛”,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见效。只有立足前瞻性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急功近利出“显绩”的治理方式,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被津津乐道、被百姓挂怀。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而今,宁夏发展的“绿色系数”越来越高,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困难和阻力也是实打实的。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确定了到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美丽宁夏建设的阶段目标,前行之路并不平坦,会有曲折,也难免有爬坡过坎的时刻。这种时候,更需要全区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苦干实干务实干。一方面,要守好思想的“闸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从“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牢生态保护的“红线”,坚决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图景去验证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要坚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信心决心,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格局,坚决杜绝快出政绩出快政绩的冲动、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干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治水、显山露水的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干”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美丽宁夏终有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天,等到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尽享蓝天碧水之乐,你我都将因为今天的奋斗和努力而感到欣慰而不是留有遗憾,所有人也将为今日的付出与坚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