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白云生处有人家

六盘山下冶家村,依靠绿水青山实现华丽蜕变。

秋日的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林木斑斓,云雾缭绕,风景如画。来自国内外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写生绘画,碰撞灵感。

“我连续3年带学生来采风,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年一个变化。”10月13日,银川科技学院美术系老师张巍说,学生们一致认为这里人美、景美、恬静、诗意,非常适合艺术创作。

村庄里,经营着农家乐的村民们兴兴头头招呼着八方来客,忙碌并快乐着。

农家人的账单里,记的是收入,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人生故事的改变,缘于一场洪水

不了解冶家村历史的人,常误以为这个小村庄的美丽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实,十几年前的冶家村,山上光秃秃的,进出村庄只有一条土路,几只鸡、几只羊、一两头牛,就是农户一家的主要财产。

“为了改善生活,大伙到山里砍毛竹绑扫帚变卖,挣点零花钱。”在六盘山下生活了半辈子的村民冶德玉,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生活情景。

没有闲钱买煤,山上的树木成了农家人烧火做饭的燃料,上山放养牛羊,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005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裹挟着泥土翻过渠道,冲进农家,水没过炕头,冲走了家畜。

“一下大雨就会引发泥石流,到了雨季,总担心发洪水。”冶德玉心有余悸地回忆道,乡亲们并没有意识到,洪灾是因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大伙只是单纯地想办法搬离。

2007年,冶家村在距离老村南侧的泾河岸边找到一处地方,修建了“安置点”,将受灾最严重的35户村民迁到此。

虽然搬了家,但生活质量却没有多大改善。当时,六盘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严禁牛羊上山,村民不能像以前一样进山伐木、放养牛羊。

“没地方放牧,靠圈养牛羊成本高,只能另想法子。”冶德玉寻思,再也不能按照老方式生活了。

“我们离景区近,能不能发展农家乐?”为了寻找生计与生存之间的平衡点,时任冶家村村委会主任的兰生秀提出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的建议。

冶家村位于泾河源头,紧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龙潭自然风景区,开办农家乐优势明显。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投入那么多钱,办不成咋办?”“饭菜做得不好,游客不来咋办?”村民们顾虑重重。

冶德玉说,那时村民搬家大多掏空了家底,再出资办农家乐,确实很困难。

兰生秀找到思想比较活跃的冶三成、冶德玉、冶银龙等人,一起带头开办农家乐,给村民们做示范。

在外闯荡见过世面的冶三成率先腾出自家的几间房办起了农家乐。

就这样,冶家村的首批农家乐开了6家。

“第一年收入就上万元,相比以前年收入几千元,已经很高了。”冶德玉说,这让许多观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

冶三成靠7间客房招待游客,第一年收入3万元,相当于种地三四年的收入。于是,他给自己定了新目标,每年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扩建农家乐。截至2020年,他的“巧媳妇农家乐”已经拥有16间客房、35个床位,可同时接待150人就餐。

“最多时一天有130多名游客。”今年截至目前,冶三成的农家乐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30万元。

“要不是那场暴雨,我们可能还在山上守着田地过穷日子呢。”冶三成感慨道。

16年间,在冶德玉、冶三成等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民宿,并逐渐在宁夏旅游界闯出了名气。

手捧生态“金饭碗”,吃上了“旅游饭”

走进冶家村,红色的瓦房,清澈的流水,宽敞的柏油路……村庄背山临水,云雾缭绕,似在画中一般。

“大伙响应政府号召上山种树,改善生态环境,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垃圾分类,建设花园、果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冶家村党支部书记马万红说。

当地群众发现,游客大都冲着怡人的风景而来,这让他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没有人为破坏,山上植被越来越茂密。现在,下雨也不再担心发洪水了。”马万红说,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附近的山林得到了“休养生息”。

2011年以后,流经冶家村的泾河水,从洪水泛滥变为四季常清,为宁夏中南部百万人提供安全饮水,成为陕甘宁3省区18县800多万人的水源。

借助生态优势,冶家村破浪前行,完成华丽蜕变,旅游业越做越旺。

在冶家村新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的同时,老村的发展也被提上日程。老村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土桥黛瓦、木门格窗……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今年,冶家村争取3000万元,对新老两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老村庄进行传承保护,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留住岁月、记住乡愁。

老庄新村交相辉映,现代传统串起历史文脉。

清澈的水系、葱茏的树木、浓烈的乡村味道,使这里成为游客记忆中的家乡。

“老村庄的元素多、有味道,也是大家偏爱这里的原因。”带学生在此写生的美术老师张小莉看着眼前的一砖一瓦、一枝一叶,有感而发。

落与生、旧与新在老旧院落重叠,成了艺术生眼中的“宠儿”。游客则可以徜徉在田野乡村,观看云雾舒卷,感受乡村的欣欣向荣。

“现在,农家乐是全村的支柱产业,135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创收占村民总收入的80%。”马万红说。今年,冶家村已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收入809.69万元;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收入57.44万元。

2018年10月,农业农村部将冶家村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8月,冶家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2年,冶家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块块“国字号”牌匾高高挂起,越来越多的村民手捧生态“金饭碗”,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是画中人,也是执笔者

随着旅游的火爆,到冶家村游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的青年开始返乡创业。

针对年轻游客需求,返乡青年马卫平与冶家村联合打造泾水北岸露营地,白天打卡拍照,晚上开篝火晚会,夜间观星赏月。

如今,六盘山下越来越多像冶家村一样的村庄演绎着新时代的“绿色变奏曲”。

返乡青年于玉龙在兴盛乡新旗村投资建设龙园生态旅游观光园,主打僻静、清幽招牌。

“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特色康养,文人墨客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雾气缭绕的山林景色,还可以用笔墨纸砚尽情挥毫。”于玉龙说。

绿色的生态画卷,农民是画中人,也是执笔者。

泾源县将政府决策与农民期盼精准对接,搭建包容开放的舞台,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大湾乡杨岭村有一个乡趣和时代感交织的“杨岭生态园”,这里有书籍、电脑、茶艺、讲堂,成为返乡青年学习和交流的地方。

“以前,大家只关心自己的眼前事,随着生活环境条件变好,现在对国事、天下事更感兴趣,这样大家才能走得更远。”杨岭生态园创建者刘建仁说。

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杨岭村曾经“种一料子,收一帽子”,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内生动力不足。

近年来,杨岭村突出“乡土、乡情、乡味”的设计理念,对现有村庄、民居、环境、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刘建仁和好友马克明看中了杨岭村的好山好水,投资1200万元打造集休闲旅游、特色民宿、设施农业、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杨岭生态园。

“在这里,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喝着来自泾河的纯净水,品尝着我们养殖的优质泾源肉牛,美得很!”刘建仁与南方某餐饮企业签订了高端雪花牛肉销售合同,带领群众进行肉牛“定制养殖”,一头牛可多卖5000多元。

生态园“联农带农”,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赚钱之余,通过养牛羊、开办农家乐致富增收。

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全村总计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收入21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万元,较2016年的6160元翻了一番。

翠绿的梯田、宽阔整洁的广场、错落有致的屋舍、文艺清新的生态花园……这个昔日冷清的小山村,把风景变成了“钱景”。

从冶家村到杨岭村,都生动诠释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深刻内涵,呈现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农村新画卷。

相关链接

曾经的泾源县一度被外界戏称为“鸟语花香饭不香”“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近年来,泾源县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承担起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持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让群众在好山好水的环境下过上好日子。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3.5%提高到现在的42.24%,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满目青翠,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2021年10月,泾源县被确定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良好生态赋予泾源县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今年1月至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收入8.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50.4%。

--> 2023-10-18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3816.html 1 白云生处有人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