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45年跨越山海书写人间大爱

——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先进事迹综述

本报记者 尚陵彬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亲人,足迹遍布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这样一支队伍,3万余人60年赓续接力,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拯救生命无数。

他们就是勇担使命、救死扶伤,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中国援外医疗队。

10月2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致敬“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节目,中宣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优秀团队”,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全国有8名医生上台领奖并讲述援外故事,其中中国援贝宁医疗队队员、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郎志存代表宁夏,与全国其他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接受表彰。

45年来,宁夏一代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不远万里、跨越山海,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贝宁医疗事业,在非洲大地谱写大爱之歌。

(一)

1978年1月8日,宁夏第一批援贝医疗队23名队员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贝宁共和国,执行医疗援助任务。

这是宁夏第一次承担大型援外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全区各大医院精心挑选了23名专家,组成了首批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

全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原宁夏医学院院长孔繁元担任首批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副队长。“出发前,自治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队员们受到了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霍士廉同志的接见。”回忆起第一次去贝宁时的场景,孔繁元深情地说,我们是怀着国际人道主义的神圣使命去的。

在贝宁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开创精神。没有科室,医疗队的专家就一人担当一个“科室”;没有药架,队员把从国内运来的100多个箱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完美的药架;没有手术室,大家就着手整理从国内带来的医疗器械,自己安装无影灯、搭建手术台。当贝宁第一个初具规模的县医院在宁夏援助医疗队队员的手下诞生之际,也助力贝宁医疗卫生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7月的一个深夜,一位宫外孕大出血的贝宁妇女被送进坎迪医院。当时贝宁用电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面对已经休克的病人,孔繁元立即要求队员们去当地居民家里借灯,不一会儿,煤油灯、手电筒、直流电小灯泡都拿来了。大家手举着各种灯,随着妇产科大夫邹光珍的手慢慢移动着,最终手术顺利完成。这是坎迪医院第一次开展手术,也是贝宁历史上第一次在断电情况下完成的手术。

2000年12月的一个周末,一位被利刃刺伤的青年送到了洛克萨医院。当时,洛克萨医院没有心胸外科医生,连手术用的开胸器械都没有。中国(宁夏)援贝宁第11批医疗队队长、宁夏外科专家郝永存急中生智,拿来了骨科医疗包,和骨科大夫王忠两人合力,用骨锯和骨剪打开患者胸骨,根据经验实施手术。经过10个小时的努力,伤者被成功抢救。

在贝宁异常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宁夏援助医疗队创造了很多“奇迹”:第一批医疗队队员、针灸科医生马文竹用中国针灸术让瘫痪7年的贝宁妇女站了起来;第7批医疗队队员、外科医生商廷钧完成当地第一例开颅手术;第9批医疗队队员、骨科医生温鹏为一名下肢肿瘤患者成功将上肢骨骼移植到下肢……

无数个“医学奇迹”一次又一次刷新贝宁医疗卫生事业纪录,也换来了贝宁人民的信赖和赞誉:“去中国医疗队看看!”“去找中国医生!”这是贝宁百姓有急难重症时常说的一句话。宁夏医疗队队员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贝宁人高喊着:“沙娃,麦赫西,西诺娃!”(意为:您好,谢谢中国人!)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二)

郎志存曾两次参加援贝宁医疗队工作,先后在贝宁工作生活了4年。其间,郎志存诊治门急诊患儿9380人次,住院患者8413人次,抢救危重患儿2017人次,在贝宁开展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和儿童心肺复苏术,让无数家庭重获希望。

数字背后,是无数次走钢丝一般的工作经历,和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非洲是疟疾、伤寒、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在贝宁共和国,艾滋病的感染率达8%,因此洛克萨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艾滋病人或者病毒携带者。

2011年5月7日,一个10岁的男孩因“高热惊厥伴昏迷”被送入洛克萨中心医院,他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度怀疑“颅内感染”。在做腰椎穿刺时,患儿烦躁不安,不配合检查,两次穿刺都未成功,在进行第三次穿刺时,患儿突然惊厥发作,郎志存的手不小心被穿刺过的针头刺破,但他在快速进行了消毒处理后,仍继续为患儿做完了检查。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郎志存都是在忐忑不安里度过的。直到数次抽血化验,HIV是阴性的,他才放下心来。郎志存仍坚持在门诊一线,并积累了经验:“如果见到一个发烧不退、腹泻不止、结核久治不愈,口腔黏膜经常有霉菌感染或是极度消瘦等的患者,我会优先考虑是艾滋病,查查血中的HIV抗体,多半数都是阳性结果,少有判断失误。当地同事都称我是‘艾滋医生’。”

贝宁医疗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落后。郎志存和队员每天都上演着与病魔的艰苦战斗:“诊断靠经验、监护靠眼观耳听、救命靠手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复苏),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没有条件,我们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

郎志存发现,脑型疟疾所引起的惊厥是导致疟疾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但是因为贫穷,很多贝宁患者买不起镇静药。于是,郎志存想到了中医。“用针灸针刺人中、合谷穴位有着很好的止惊作用,不用花钱又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何不一试?”他利用第一年回国探亲的机会,买回来很多一次性针灸针,用在了洛克萨中心医院临床治疗中,疗效特别好。他把这一技术教给了当地同事并赠送他们针灸针。当地医生不但夸赞针灸的神奇效果,更使他们相信了中医理论。小小的银针,不但治疗了疾病,更串起来中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在贝宁执行援助任务的4年里,我们和贝宁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非洲人民通过中国援贝宁医疗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我深深感受到援助医疗队是异国他乡的‘中国名片’和‘民间大使’,作为一名中国儿科医生,不但要完成援助医疗任务,更应该给这张中国名片添光加彩。”郎志存说。

(三)

一次次不远万里、为爱奔赴;一次次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宁夏援助医疗队队员们不仅想方设法帮助贝宁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医疗人员,还充分发挥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的优势,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9年,郎志存担任中国(宁夏)第23批援贝医疗队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和我国驻贝宁使馆的支持下,中国(宁夏)第23批援贝宁医疗队创造性地在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建立了“贝宁(洛克萨)-中国(银川)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

北京时间2019年3月21日15时40分,分别搭建在贝宁共和国莫诺省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室、莫诺省中心医院二楼会议室、中国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远程设备全部到位,三地同时连线,开始手术直播。一根网线,将15000公里外的患者拉近到眼前,隔着大屏幕,远在非洲的援贝宁医疗队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余名专家共同实施手术。经过近5个小时的奋战,中国(宁夏)第23批援贝医疗队为贝宁一名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这场专家会诊,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模式,实现了中国援外医疗史上通过远程会诊实时在线视频方式指导下实施手术的突破,成为我国援外医疗队“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指导手术应用与发展的里程碑。

如今,依托“互联网+医疗”服务,积极开展远程诊断、病例讨论、床旁会诊、指导手术、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基础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宁夏援助医疗队的常规工作。今年1月12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儿医院、贝宁纳迪丹古医院共同开展远程会诊与学术交流会。第26批中国(宁夏)援贝医疗队纳迪丹古分队长杨志莲在线汇报了疑难病例,隔着大屏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儿医院专家对病例给出了指导意见,并向贝宁同仁分享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新方案和新理念。

2019年,郎志存带领的第23批医疗队曾在贝宁科托努市苏卢莱雷区大学医院建立“中医诊室”。今年3月,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在贝宁阿塔克拉省纳迪丹古妇幼医院成立中医科,设置了中医诊区、针灸及推拿治疗室、康复理疗室等,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药特色技术,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针灸诊疗服务。9月17日,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在贝宁阿塔克拉省纳迪丹古妇幼医院启用“中贝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如今,贝宁患者在该平台的帮助下,通过“云端”体验了万里之外宁夏名中医的诊疗检查,并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与宁夏专家现场连线,两地医师共同分析数据,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 2023-10-23 本报记者 尚陵彬 ——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先进事迹综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4484.html 1 45年跨越山海书写人间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