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培养出具有“四个正确认识”的新时代大学生,即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确保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外语专业全面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外语类专业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在外语类专业课程中通过“三进”工作的落地,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从而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当前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的热点与重点。
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英语演讲》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为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和“中国心”,从其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而《英语演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出能“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因此,通过《英语演讲》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内容的教学,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这不仅能够落实“三进”工作要求,也将最终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这对于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价值,需要确定“讲好中国故事”中“好的中国故事”的标准。“好的中国故事”一定是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故事,这需要结合“好的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听众能否产生价值共情等方面,设定“讲好中国故事”中“好”的具体标准。引导学生发掘演讲素材,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反思选择某个话题的原因、自己与话题的情感链接等问题。在“选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挖掘与思考“中国故事”的价值所在,这些“中国故事”的挖掘过程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时代责任”以及“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的能力。
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价值,如何“讲好”的环节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我们以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指引,选出“好的中国故事”,结合演讲技巧,设计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选择与挖掘“中国故事”的自主权,增加让学生讲的比重,让学生练习讲的能力,从而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价值,必须把控好“讲好中国故事”中如何“评价好”的环节。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点评为辅,且评价均发生在演讲结束之后,未能形成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评价为主以及课后评价体系,从而进行多角度与全过程的综合成效评价体系。这需要我们将评价主体多元化,突破传统的教师评价为主,积极开展学生自评、匿名互评、任课教师反馈、团队教师反馈、外籍教师点评、非课堂参与者评价以及网络社区点评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我们需要评价方式多元化,突破以往的课后评价为主模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建立贯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各自的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综合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需要将评价内容多元化,实现从“选好中国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再到“传播好中国故事”的多角度全过程评价。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挖掘并呈现“好的中国故事”,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实践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对日常所见所闻的感悟、提炼与反思能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民办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3GA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