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银川市行政中心看到一间约20平方米的蓝色小房子——生活垃圾分类储藏室,这里“藏”着银川市行政中心53家单位、1175间办公室“绿色生活”的“大秘密”。
储藏室干净整洁,在贴着“废旧报纸”“废金属”“废纸箱”“废旧衣服”“书刊杂志”“废旧塑料”等标志的置物架上,放着几个蓝色手提袋,每个袋子上都标有单位名称和编号。53家单位的智能电子秤ID卡整齐地排列在墙上,地上一台智能电子秤和墙上的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平台相连。
这个“小”平台是如何激活干部群众垃圾分类“大”兴趣的呢?
原来,银川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给每间办公室配发蓝色回收袋,办公人员每周二、周五将可回收垃圾提到储藏室,刷卡称重后数据自动上传到管理平台,并按市场价“结算”。比如,10月20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清运可回收物7.96千克,收益8.76元;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清运可回收物25.46千克,收益28.01元;银川市应急管理局清运可回收物29.36千克,收益32.3元。收益对应着积分,可兑换30余种办公用品及生活服务代金券。
积分是奖励,同时也发挥着监督作用。早在2018年,银川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就引进了智能化管理平台,53家单位践行垃圾分类行动已生成大数据,据此,对其垃圾分类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某单位垃圾回收利用率达不到48%,我们会督促其有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以不同品类收集数据、各机构分类数据、全市回收率汇总信息为基础,实现垃圾分类数据动态追踪、情况实时掌握,确保全市各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追溯、可查询。”
据了解,今年以来,银川市行政中心各单位累计处理可回收物26061公斤,兑换280万积分,垃圾回收率达60%左右。
近年来,银川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不断强化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能效领跑者”“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5项“国字号”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