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从空中俯瞰秋日罗山,一道道绿色沟壑蜿蜒而下,满目青绿一直“流淌”到山脚下。
平地一座青山,几十公里外清晰可见,罗山成为山脚下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最显著的自然地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视角下的罗山“百相丛生”。因为罗山“远近高低”位置的变换,让红寺堡区的移民们观赏着不一样的景致,收获着“各不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山绿游人织
“罗山叠翠”这道生态好景的呈现是近些年的事。
20世纪,罗山尚未封禁,过度砍伐放牧使山上草木日渐凋零,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奔腾而下的山洪把山体划出一道道“深疤”。
山洪从罗山倾泻而下,一路奔涌汇入50多公里外的黄河,沿途裹挟而下的宝贵水土,日益加重着母亲河的生态负担:水质变浑,河床抬高。
后来,伴随着罗山全域封禁,两麓村庄搬迁殆尽,山上山下得以休养生息。
草木日渐繁茂,山上水土被牢牢锁住,泄洪沟久不行洪,逐渐被植被覆盖起来,变成了生态沟。在水土涵养下,罗山生态进一步好转,又呵护了山下红寺堡区的生态,更为母亲河的安澜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伴随着宁夏水土流失实现总体逆转,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脚下的红寺堡区,通过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与罗山一道“新生”。
驶下红寺堡北高速公路出口,在近10公里的入城路上,两侧分布着由乔木、灌木、花卉交织而成的宽幅绿化带,一眼望不到头。令人不由感叹:在荒漠之中起步的移民开发区,居然创造出如此惹眼的生态长廊!屈指一算,这片土地告别“连一根拴驴桩都找不到”的不堪还不到20年。
作为罗山脚下的原住民,贺满孝饱览山色,让他印象最深的要数“一年七十二场巡山雨”的奇景: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这座青绿色的大山平地而起,能“截获”太平洋上远道而来的暖湿气流,使山巅之上常被硕大厚实的云团缭绕,气象万千,雨水充沛,进而染绿了苍穹之下的整座山峦。
绿水青山“回来”后,红寺堡区再次“靠山吃山”,却是一种人山两利的“新吃法”:
在罗山西麓,打造出集移民旧址、罗山飞行营地、房车营地、观星台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项目,举办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风筝文化节、房车自驾游等系列活动。
伴随着人山关系的政策性调整,贺满孝应聘成为罗山飞行营地的保安。
“这几年,在罗山举办了多次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每个赛季都要接待数千名参赛者、教练员、亲友团。通过体育赛事搭台、文化旅游唱戏,激活了餐饮、住宿消费,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光今年夏天举办的航空赛事就创收3400万元。”红寺堡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海正祥自豪地说。
生态好了,人气旺了。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每天都有1000多人光顾罗山西麓,拉家带口游览这道方兴未艾的文旅生态圈。贺满孝的老伴抓住商机,在这里开了家不足10平方米的食品店,“黄金周”每天有八九百元的营业收入。贺满孝夫妇一个上班、一个开店,一年能挣四五万元。
全域封禁的罗山“虽不能至”,但凭借一身青绿令无数人“心向往之”,流连于山下,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罗山实现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近山群蜂舞
深秋时节,银川市民吕志峰驱车来到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柳树台村,品尝这里出产的蜂蜜,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又香又甜,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吕志峰说,他和同行的3位朋友一口气“下单”600多元。
这款蜂蜜叫“罗山情”,是柳树台村注册的商标。深秋花已谢,村里琳琅满目的各款蜂蜜样品和1.5吨蜂蜜货品库存,让记者联想起春夏时节这里繁花似锦的盛景。
柳树台村距离罗山西麓只有十几公里远,借助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罗山情”主打各种山花蜜,有柠条花蜜、苦豆子花蜜等多个品种。
17年前,1000多名村民陆续从泾源县和彭阳县搬迁而来,在新庄集乡广种枸杞、黄花菜等经济作物。久久为功,新家园的山花和农作物花朵一年比一年烂漫。
蜜源多起来后,2022年,柳树台村蜂场应运而生,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投资运营。次年,养殖中华蜂1000多箱,当年产蜜1吨。不少乡亲动了心,跃跃欲试。村集体趁热打铁,聘请老养蜂人禹新权担任顾问,无偿培训这些新手。在村集体的带动下,柳树台村养蜂人家发展到20多户。
51岁的兰春有养了4箱蜂,一年大约能产65公斤蜜,收入7000多元。他告诉记者,养蜂是个技术活儿,但是对体力要求不高,很适合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干,可以再为家里贴补一份家用。
眼见着村里的养蜂业成了气候,柳树台村又在延长产业链上下起了功夫。最近,村集体和一家化妆品企业合作,利用蜂蜡试制了一款口红,女士们试用后纷纷给予好评。眼下,柳树台村正在着手注册口红商标,并与合作企业协商量产事宜。
养蜂业还给柳树台村周遭带来了更多无法量化的经济、生态效益。
附近的杨柳村建有40栋果蔬大棚,大棚承包人常请养蜂人过去放蜂授粉,提高坐果率。今年,杨柳村的油桃、西红柿等果蔬再次盛产,其中,每棚油桃收入近2万元。野外草木日渐繁茂,也有这群蜜蜂的功劳——采蜜中顺带完成授粉,促进植物扩繁,织密生态绿网。
移民区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柳树台村的蜜蜂既是受惠者,也是施惠者——在这些小精灵的“嗡嗡”声中,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正在被持续构建。
远山金鸡鸣
采食果林下,悠然见青山。
红寺堡镇弘德村村郊有片百亩大的枸杞林,是1万多只“美杞鸡”的乐园。林下,一只只黑黄色的公鸡在悠闲踱步,享用草丛里的虫子,并不时飞起来啄食树上的枸杞。
历经6个多月自由生长,眼下正值“美杞鸡”上市的季节:每天都有运输车前来,将活鸡批量运到吴忠市屠宰后,供应知名餐饮企业。除了批发,还有线上线下零售,每只“美杞鸡”卖到218元,比其他鸡贵了1倍。宁夏永进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闫立林打趣道,这得益于“美杞鸡”活动自由,吃的是大自然的“生态饭”。
抬眼望去,排列整齐的枸杞树被以杨树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环绕,一派绿意盎然,可谓“秋日胜春朝”。
2015年,闫立林接手时这块土地还很荒芜,遍布胶泥土,不适合种庄稼。他扬长避短种了500亩枸杞树,没想到还真长成了。后来,他又划出100亩枸杞地,在里面放养从广西引进的黄花公鸡苗,误打误撞,竟成就了现在美名远扬的“美杞鸡”。
记者采访得知,1亩枸杞每年施用150公斤鸡粪,作为有机肥来改善地力;“美杞鸡”频繁啄食枸杞地中的草虫叶果,有助于鸡肉营养、风味的提升,还减少了玉米、豆粕等主食的消耗,能节省25%的饲料支出。
闫立林走生态养鸡的路子,尝到了售价高、成本低的甜头,坚定了做大做强产业的信心。他准备把“美杞鸡”养殖规模扩大到2.5万只,比现在翻一番。
生态越来越好了,久违的黄鼠狼又回来了,还常有野狗等动物入侵,逐渐把“美杞鸡”置于大自然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闫立林说,这倒逼着位于食物链下端的“美杞鸡”不断提升野外生存能力,肉质野味更足。
一身青绿的罗山,正溢出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泽被每一位红寺堡人。
“相看两不厌,今有翠罗山。”
面对叠翠之罗山,移民群众化用李白的佳句,抒发内心人山两相宜的天人合一情怀。
相关链接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罗山,海拔2624.5米,山体南北绵延30多公里长、东西伸展18公里宽,高大伟岸。近年来,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治理为辅”,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24.71%,林线从海拔2000多米下降到1700米左右。在这座叠翠的大山上,繁衍生息着518种野生维管植物、41种苔藓植物、74种大型真菌、229种野生脊椎动物和1008种无脊椎动物。
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就坐落于罗山脚下。作为宁夏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红寺堡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高标准完成罗山西麓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大力发展枸杞、黄花菜、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累计完成生态造林1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2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
2022年,红寺堡区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离不开生态生金之功。红寺堡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