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西吉,田间地头机械轰鸣,农民捡拾装运,一派丰收景象。柏油路如同飘动的丝带盘绕交织,构建起“人美其行、物畅其流”的四通八达路网,殷实着农家人钱袋子,渲染着发展图景,铺就乡村振兴条条坦途。
百业兴旺,交通先行。近年来,西吉县围绕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握机遇抓谋划、突出实效抓建设、创新模式抓管养、立足民生抓运营,聚焦“建管养运”四篇文章,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施农村公路管养“路长制”,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如今,西吉县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051公里,条条公路联通内外,拓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阔天地。2021年,西吉县荣创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齐心协力建好路 构建通达通畅网络
“乘坐公交车20分钟就到县城了,方便又安全。”西吉县西滩乡庙湾村村民马金保的3个孩子在县城上学,他们周五下午放学乘车回家,周日下午乘车返校,享受着村村通柏油路和公交车的便利。
庙湾村距西吉县城17公里,2015年通公交车以来,村民外出更加便捷,村里110名孩子可以搭乘公交车到县城上学。今年7月,水泥路改造为更加平坦的柏油路,把6个自然组串联起来,村民出行、货物运输更加便捷安全。
“原来的硬化路窄且陡,大车没法进村,牛羊需要转运到山上才能装车外运。现在大车进村入组,牛羊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庙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凯忠说。依托道路交通网,庙湾村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和肉牛产业,全村肉牛饲养量达1600头,年出栏400多头。
近年来,西吉县持续加大国省主干道、县乡村道建设力度,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7.52亿元新改建、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598公里,投资668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2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
西吉县以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为主干,众多乡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立体交通设施,从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发展到基本成网,一项项工程、一组组数据、一条条通途,见证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西吉县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西吉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西吉县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5个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领导包片、干部包路、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明确任务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双提升。
统筹推进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产业布局深度融合,打造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龙王坝乡村旅游村等景区环线旅游公路,有效助推全县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西吉县全年接待游客266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4784万元。
日臻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更成为西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全力以赴管好路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每天清晨,马凯忠带着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和护林员等27人,对进出村的21.9公里村道进行清扫保洁。“按照每人约1公里的标准,对道路进行网格化分段管理,雨雪天组织全村清扫。”马凯忠说。
2020年,西吉县率先在全区实行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养“路长制”,建立由政府县长任总路长、分管副县长任副总路长、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任县级路长、19个乡镇乡镇长任乡级路长、295个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任村级路长的三级责任网格体系,破解农村公路管养难题。
“共设立21个公路站和抢险队,每个站负责管护25公里左右,覆盖各乡镇。日常保修保洁由村级路长负责,小型工程由乡级路长负责,大中修由县级路长负责。”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养护中心副主任伏伟忠说。
如今,西吉县“路长”覆盖率达到100%,并建立起完善的管养考核、监管和执法体系,有效提升农村公路管护能力和服务水平。
“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一考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养护资金拨付比例直接挂钩,压实主体责任,倒逼乡、村路长提升养护效能。”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分管养护工作的副局长窦新伟说。
落实“检察建议”制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依法监督各级路长按时完成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落实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和“七公开”“三同时”制度,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运营领域信用评价工作,对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全方位监管,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确保质量达标、安全可靠。
与此同时,组建县级综合执法员、乡级监管员、村级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常态化开展路巡、路查和路域环境整治提升;交通、警务、路政协同联动,采取固定检查、流动稽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开展超限超载治理、货车非法改装等专项整治行动,道路运输秩序不断规范,路域环境显著改善。
多措并举养好路 打造舒适通行环境
“我们村新铺的柏油路宽敞平坦,出行安全便捷。”“自从柏油路通到村里,农特产品销售更便捷了。”行走在西吉县各村组,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将组村镇串联成珠,人们对便捷的农村公路网赞不绝口。
一朝修路,多年养护。为养护好每一条民生道路,打造舒适优美的通行环境,西吉县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养护工作举措,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
“自2020年西吉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以来,统筹19个乡镇公益性岗位、护林员等4类人员5310人为养护网格员,将日常巡查、日常养护、应急保障责任落实到路、到人,全县19个乡镇295个建制村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窦新伟说。
2020年,西吉县将县级养护机构运行经费、人员支出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22年,日常养护严格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1053”标准落实,资金投入达1207万元。
西吉县将农村公路划分为县、乡、村三级,采取“人工+机械”方式,开展日常养护、季节性养护和修复性养护。落实经费保障,有效解决重建轻养资金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农村公路管养正常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采用“专业化+社会化”管养模式,日常性养护抓全面、季节性养护抓重点、修复性养护抓时效,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
“日常小修保养由养护机构和网格员实施,养护工程以招投标方式发包给社会企业实施。”窦新伟介绍,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5797万元实施修复性养护工程578公里,修复性养护工程比例达6.75%,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融合发展用好路 建立高效运输体系
湛蓝天空下,一条条农村公路,打通了乡村振兴“微循环”,也把农村和外界串联得更紧更近,成为带动增收的致富路。
将台堡镇毛家沟村“红军寨”,靠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吸引年轻一代体验长征路、吃“红军饭”、住红色窑洞,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易,以此来铭记峥嵘历史、赓续红色精神。
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拓展了游客体验空间,来“红军寨”体验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仅‘十一’国庆节期间就接待4000多人,年计划收入200万元。”“红军寨”投资经营人谢宏义说,原来道路只有3米宽,车辆进出担心剐蹭,随着柏油路修通,现在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交通事关民生,不仅要建设好、管理好,更要使用好、运营好,真正发挥出联系城乡、改善生活、促进发展的作用。”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分管运输和建设工作的副局长王正涛说。
近年来,西吉县在运营好道路上做文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后建成等级客运站18个,维修改建乡镇“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功能便民服务站6个,开通15条客货邮商合作线路。截至目前,全县运营农村客运班线90条、班次175.5个,运营城乡公交线路6条,新能源车辆18辆,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实现295个行政村乡村柏油路全覆盖,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带来的便捷服务。
不仅如此,西吉县突出精细化管理,积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依托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客运班线,推动公交服务进乡村和客运场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货运物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落实89个偏远建制村农村客运班线每年1.5万元补贴政策,推行‘互联网+乡村客运’便民模式,实施‘客货邮商’融合推进快递进村,统筹解决农民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打通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王正涛说。
西吉县坚持“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产融合”理念,公路网络覆盖了单家集、四丰绿源等肉牛养殖基地,葫芦河沿岸55个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四丰绿源、勇兴三粉等产业融合示范园,实现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活、产业推动农民富。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1亿元,同比增长4.8%。
建管养运一体发展 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要想富先修路。西吉县按照这个思路,持续发展农村公路交通事业,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和提档升级,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力度,打造养护体制改革样板,完善农村综合运输体系。
“尽全县之力把‘四好农村路’打造成为百姓增收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惠民路、富民强县的支撑路。”西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为此,西吉县实施有条件的建制村公路单车道改双车道工程,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进一步深化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工作,完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打击非法违法经营,治理超限超载,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守好人民群众幸福路。
持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加大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工程资金投入,构建“有路必养、养必良好,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格局,将西吉县打造成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样板区。
根据群众出行需求,推行定制客运、网络预约出租客运的“互联网+”出行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创建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新路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