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人,中华民族一家亲。今年以来,海原县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5585”创建模式,围绕示范区建设“555”工作思路和“一年开新局、三年抓深化、五年大提升”的阶段性工作要求,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工作。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一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主线鲜明 以团结促进步
今年,海原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推进会1次、联席会议12次,视察检查创建情况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执行情况等。县委统战部成立3个督查组,深入18个乡镇、部门实地督查指导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共形成调研报告2篇、发现问题6个、提出对策建议7条,有力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9月6日,全面启动“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县委、政府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等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以“三级网格、两级责任”为抓手,不断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分层分级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奖网络竞答为平台,带动辖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学习答题,广泛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共5000余人参与答题、答题1.5万余次。
守望相助 聚合力促发展
“编织帽子顶部的时候,要注意弧度一定要圆,要自然一些。”日前,在海原县幸福花园社区手工编织老师宋小娟家,她手把手为邻居们教授手工编织帽子的技巧。在她的传授带动下,社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掌握了手工编织帽子、拖鞋、包包、玫瑰花等编织品的一技之长,并通过网上销售获得收入。“在我们社区,邻里们不分民族互相帮助,就像亲戚,一家做饭百家香,一家有难大家帮。”居民赵凡桃说。
幸福花园社区有31栋楼,青瓦灰墙、整齐壮观。绿地、广场、健身器材、活动室、卫生室、幼儿园等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来自该县15个乡镇多个民族的4000余名移民群众,在这里心手相连和谐共融,乐享美好生活。
海原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融入各领域全过程,全面掀起理论学习热潮。2023年,举办全县宗教教职人员、寺管会主任和统战干部培训4期,培训人员958人。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广覆盖,实现宗教界人士、党员干部民族理论知识、政策法规高知晓率,广泛凝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共识。
水乳交融 凝聚奋进力量
伴着朝阳,海原县居民马丽来到家附近的南苑公园健身锻炼跳广场舞,“和姐妹们一起跳舞,热闹又开心,很喜欢这种氛围。”
海原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海城公园、向阳公园、西湖公园、牌路山口等地,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宣传牌、宣传大字、亮化字19处。利用公交车、出租车、大屏幕、广告牌、公共文化设施、商业区等多载体,布设宣传海报、广告标语500余处。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民族知识等元素融入其中进行全面展现,并深入挖掘、提炼、整理反映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向群众生动展示海原县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实践经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期间,该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宣传的即时感和现场感。乡镇(街道)、村(社区)利用电子屏、摆放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通过宣讲会、板凳会等载体,开展专项宣传100余场次。学校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升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手抄报比赛等多样化活动30余场次,征集手抄报、手工艺作品等500余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机关开展主题党日、交流研讨、互观示范点等活动60余次,统战、网信、公安等近50个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开展集中宣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知晓率、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扩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抬头可以看、随手可以学、处处能感受。
排忧解难 惠民生有温度
海原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义诊、义务培训、捐物赠物、惠民义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力乡村振兴”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农业休闲观光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我承诺我践行”电视访谈节目等50余场次。
开展示范点互观互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摄影培训暨乡村振兴采风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民运动会、“倡导移风易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剪纸刺绣线上展、“奋进新征程 舞动新时代”为主题的“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场舞大赛、“倡导移风易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等活动300余场次。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让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的同时,以文明新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传达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幸福之情,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以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活动为基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在海城镇开展“送政策、送义诊、送爱心”暖心活动。在海城街道办事处辖区9个社区、建设银行海原支行举办以“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艺会演。在贾塘乡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农业休闲观光节。在关庄乡开展“庆佳节、增共识、促交融”联谊慰问活动。在海原县文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活动。由县卫健局组织,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尔康医院选派专家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
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不仅解决了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且架起干群连心桥,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示范引领 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走进海原县东城社区,办公楼、住宅楼侧墙上丰富绚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墙体彩绘引人注目。该县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在2022年打造创建示范点36处的基础上,今年又打造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65个,2023年任务已完成100%,同比增长83%。
努力做到示范创建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显著拓展。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39个。今年1月,海原县人武部被国家民委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海原县人民检察院、李旺镇团庄村、海城街道东城社区、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自治区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第十二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总结提炼 讲好海原故事
海原县为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制定《海原县“石榴籽”故事》资料征集编写工作实施方案,挖掘整理编写海原县大地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端肉牛、生态文明、红色故事、花儿故事、交通运输、劳务产业、黄河水甜10个章节的故事,编撰石榴籽故事丛书19本,引导各族群众从新旧对比中深刻感受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发群众对天灾与人祸、旧制度与新制度的深入思考,促进各族群众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制度的思想共识,营造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浓厚氛围。
民族团结枝繁叶茂,水乳交融幸福花开。海原县努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各族群众相融共生、邻里守望、和睦共处的良好氛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呈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