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同进村,大家都美着呢

本报记者 尉迟天琪

深秋,午后的阳光照在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同进村村部前的小广场上。这个地处青铜峡市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附近的移民村,广场上看不到晒太阳的人。村部前的集市上,叫卖农副产品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紧邻村部的就业创业基地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村党支部书记马俊龙说起村庄和村民的变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过去收罢秋庄稼,村里最常见的是晒着太阳闲侃的人,如今大伙儿都忙着挣钱哩。”

穿过熙熙攘攘的集市,记者遇到了匆忙赶往就业创业基地做工的村民苏俊梅。跟随她的脚步,走进宁夏青铜峡市海源包装有限公司的车间,只见吨袋裁剪机、缝纫机等几十台机器一字排开,机杼声声。经过培训的村民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拼缝、锁边、缝口……10分钟,一个制作精细的吨袋就好了。

公司负责人李冰介绍,这个车间招收的村民是专门从事吨袋加工生产的。制作1个吨袋,按照大小会付给他们2.5元至6元加工费用,每人每月能挣4000元左右。

“工厂就在家门口,既能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孩子,大家都美着呢!”今年36岁的苏俊梅说。10年前,她从同心县预旺镇搬迁到同进村。刚来时,因为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2016年,村上的吨袋加工车间建成后,她成了车间的第一批工人。

和苏俊梅一样,同进村还有60多名村民也在这家公司上班。这种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的机会,他们说全是村“两委”班子“做媒”争取来的。

“说起这个过程,的确挺难的。当时村民没活干,村干部就想法子找出路。” 马俊龙回忆道。同进村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期间搬迁的生态移民村,2013年搬迁安置同心县移民1576户5659人。搬迁之初,为了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当地政府引进了一家服装生产企业。但厂子刚建成没几个月,就倒闭了。

时隔6年多,马俊龙依然对2016年的初春记忆犹新:“眼瞅着村民们都搬来两年多了,还是找不到相对稳定的就业增收渠道,心里甭提多着急了。”

“好好的厂房闲置着,而大量村民又找不到活干。我们就想另找一家企业,利用闲置厂房生产,无论如何也要给村民找些活干。”两个多月的奔波后,马俊龙联系到浙江省温州市一家企业,了解到该企业是从事吨袋加工的,扎制技术简单、好操作,村上决定要把这家企业引进来,让闲置的厂房利用起来。

同之前的服装企业沟通、帮现在的吨袋加工企业谈租金、为村民们争取最大利益……同进村“两委”班子把难解决的事都揽了过来,积极推进。

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工厂于2016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同进村“两委”班子不仅成了两家企业之间的“媒人”,还成了村民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媒人”。

随着车间逐步运转正常、订单量趋于稳定,同进村“两委”班子又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把产业做起来?如何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才能让村民最大程度受益 ……

“不能安于现状,还得再加把劲。”马俊龙介绍说,车间运行至今,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进村在原帮扶车间后面新建标准化帮扶车间,二期扩建工程已于202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就业百余人,为同进村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发展壮大扶贫车间只是同进村奋进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进村还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已经建成温棚53栋,并于2021年投资种植经果林5000多亩,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效”的发展路子。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随着各色产业在同进村落地安家发展壮大,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幸福,也给乡村经济带来了生机。

“下一步,镇上将持续挖掘同进村产业发展活力,让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移民村群众增收致富路。”青铜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韩幸福说。

--> 2023-11-07 本报记者 尉迟天琪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6673.html 1 同进村,大家都美着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