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现代化进程与发展经验来看,科技革命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功能、科技强国举措、全球科技治理、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的革新又会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二者在双向互动下形成互惠共生的发展局面。把握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间的辩证统一规律,有利于助推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人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实践过程中凝炼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实践的现实手段,也是人类实践的终极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区别于一般性劳动,逐渐从许多门类的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工业革命使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渐加强,科技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先进的实践手段,在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科技手段往往作为一个关键节点推动事件的发展走向。同时人们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逐渐建立起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下划分了科学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应用价值
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社会个性化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以科技创新来塑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以技术进步来解决各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必需的。同时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聚焦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强我国自立自强创新能力。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引导下,中国的科技水平实现了快速的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依靠科技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上,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方向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其中就发挥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有力引导下,选择合理的分配准则,促进合作的公开共赢,建立高效创新的核心技术供应系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坚定不移把握技术创新,是我国走在创新前列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如何指导新时代科技创新
要注重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力量。一是要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要注重培养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才。倡导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水平与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帮助年轻人才规划职业未来,提供多种晋升渠道与进修机会。二是完善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评价及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国内人才,积极引进国外人才,以期形成完整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
争取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绿色发展。企业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两个关键问题的纽带,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来督促各产业保持经济效益和低碳环保的平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手段创新来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各领域技术创新的唯一指标,在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中实现绿色与创新的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制度是科技创新的实质性保障。环境、平台、政策是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一是要改善科学研究的环境,破除技术创新限制壁垒,激发社会各领域和产业的创新热情。同时也要严格执行科研创新的公正与处罚机制,形成良性竞争的科研风气。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研究平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实施载体,完善平台系统建设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三是完善和实施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政策要符合基本国情与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中国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能自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正确指导,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关科技革新的理念,在人才、绿色与制度方面实现长足进步,以此来推动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全社会推崇创新的风气,推动实现科技与经济互惠共生的局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