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从宁南山区首个“亿元村”到2022年总产值超4.3亿元——

解码杨郎“超亿元村”的振兴秘诀

本报见习记者 何娟亮

11月7日,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金糜子酒非遗传承基地,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琳琅满目的酒瓶造型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当地人喜爱的百年陈酿,更能品味“北烧锅”酒坊的前世今生。

“1902年,陕西省凤翔县商人曹泰来到杨郎经商,看到这里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便落户杨郎。得知当地盛产糜子,曹泰便从老家凤翔县柳林镇请来知名酿酒师傅办起了酒坊,‘北烧锅’酒坊自此问世。”宁夏固原金糜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第四代传承人曹佰渊说,公司前身杨郎“北烧锅”酒坊,距今已有121年历史。

“金糜子酒业原料都来自当地,起点在乡村,根基在乡村。”曹佰渊说,企业始终秉承“村企共建和谐,携手共谋发展”的经营理念,打造“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的新机制。在金糜子酒厂从事包装原浆的工人杨芳,在这里工作10多年,月收入4000元,实现了上班、顾家两不误。

“村上有不少人和我一样,都在酒厂上班。”杨芳说。截至目前,金糜子酒业累计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90余人,提供助学资金20余万元,每年为杨郎村提供工作岗位50余个,带动村民鼓起“钱袋子”。

午后的杨郎村,静谧而美丽。走进村史馆,斑驳的旧物件、图文并茂的展示、耀眼的荣誉墙,道尽“亿元村”杨郎村近年来的美丽嬗变。杨郎村党总支书记王伟伟自豪地说,2022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600元,村总产值超4.3亿元。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郎村就因为炉具铸造、白酒酿造等特色产业声名鹊起。如今,通过发展多种特色产业,杨郎村成了宁南山区首个“亿元村”。

杨郎村因地制宜发挥瓜果蔬菜种植传统,按照设施拱棚和露地种植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起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种植基地,种植香瓜、芹菜、西蓝花等。

“依托基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村民变股民,连续五年给社员累计分红40余万元,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共同参与蔬菜种植,共享发展红利。”王伟伟说。自从蔬菜基地建成以后,村民王西叶在基地务工,月收入三四千元,此外还有分红和土地流转费,实现了“一地生三金”。

近年来,杨郎村立足本村实际,选优配强村组织领头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建立铸造酿酒业、奶牛养殖园区、种植业和养鸡协会4个产业党支部,通过“村集体+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等模式,走出一条利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村民王伟伟瞅准时机,返乡创办家庭农场,由于牛养得好、经验足,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饲养500头牛,每年吸纳100余人就近务工就业,带动人均年增收达5000余元。2021年,他当选为杨郎村党总支书记。

如今的杨郎村,全村牛存栏1500头,鸡存栏10余万只;个体私营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6个;养殖示范点2个、农业示范点2个,万亩蔬菜基地和西甜瓜基地各1个。

“一个个可喜的成绩背后,是杨郎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振兴发展的见证。”王伟伟说,作为致富的“样板村”“明星村”,杨郎村将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在发展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 2023-11-14 本报见习记者 何娟亮 从宁南山区首个“亿元村”到2022年总产值超4.3亿元——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97624.html 1 解码杨郎“超亿元村”的振兴秘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