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前期,张兴昌作为返乡知青当了盐池县麻黄山公社一个大队的文书、会计。恢复高考后,他考盐池第一名,进入宁夏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回盐池二中、一中、教师进修学校教书,被评为高中高级教师,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应邀参加盐池县、银川市几种志书的编纂或总纂。
2005年,张兴昌出版《留给孩子——我的师生书信(上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位教师编辑、出版师生书信的书。张兴昌热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倾注全部心血,他带的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好,远近闻名;他参与培养的学生有的成长为多方面出类拔萃者。学生走向天南地北,记着给他来信。他从教30年,收到2000多封学生来信,回忆在他身边成长的日子,讲述离校后的生活,感念之情溢于言表。他也给学生回了500多封信。61岁时,张兴昌把其中部分信件公开出版,书名《留给孩子》。书反映教师以奉献情操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良好效果,折射山区孩子知恩感恩的朴实品格。我读后深受感动,从不同角度写了4篇感言,中心意思是:这些信彰显师生情深育人互动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精神基础。
2011年张兴昌出版《半堂课》一书(宁夏人民出版社)。这是一本回忆录,其中最感人的还是他教书育人的那些内容。书中收录了一些学生获奖的作文和这些作文产生的影响——这些盐池学生中的一些人,后来考进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成了我的学生。我顿有从盐池老乡手中接过育人“接力棒”的亲切感和兴奋。《半堂课》的一些内容彰显一位盐池教师痴心于教书育人的崇高精神世界。
张兴昌的禀赋和努力,造就四个第一名: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考试,以及1971年盐池招录国家教师的考试,他都是盐池第一名。《留给孩子》《半堂课》体现张兴昌的灵气和踏实。
我三四十岁时在盐池劳动、工作17年,结识许多盐池老乡。47岁开始在宁夏大学教书,与学生也有精神、思想上的交往、互动。在师德建设和教育理念上有较深刻、广泛共情、共鸣的,就是盐池老乡张兴昌。
郭可峻,盐池人。1981年我45岁,进入中共盐池县委所在的那个四合院,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可峻是盐池县团委干部,那时他20岁。宣传部办公室与团委办公室挨着,每天上午十点左右,我与可峻挨着站在办公室门口做广播体操,可以说是天天见面时常扯磨,感到他聪明善良。不久我奉调到宁夏大学教书,他凭实力“走”到银川,先后在《中国乡镇企业报》宁夏记者站等单位任职,出版散文随笔集《行走的声音》。
2013年夏,可峻突然访我,说要在他和一位教授合著出版的《盐池方言文化研究》一书中收录我《边外九年》书中一节文字,印证用盐池方言写作的特色。我表示完全同意。接着他从挎包里掏出一个剪报本,翻到某一页让我看,原来是他在盐池县团委工作时,写了一篇报道,拿到我办公室让我改,我用铅笔勾来勾去,改了一些。当天他传到《宁夏日报》总编室,第二天在一版见报,后来他还收到一点稿费,剪报本上贴的就是经我勾画的原稿、见报稿和稿费邮寄单的附言栏。他说感谢我当年的帮助。我大吃一惊,这些资料他竟保存了32年,世上还有这么用心、这么念旧的人!他后来写了一篇随笔《用盐池方言写作的浙江人》,说到盐池文化的影响力,以至影响了我这个浙江人写作的语言风格。他们的那本书公开出版,因为书附录中摘录了一节我以盐池方言写的文章,又登门送来稿费。我当然不能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可峻的憨厚。我从郭可峻的品格和成长道路,领悟盐池文化的深厚和张力——这种深厚和张力也滋润了我。
1976年春,我在盐池县青山公社当文书,侯凤章是高中毕业回乡知青、营盘台大队文书。他好学勤问,给我留下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他乘强劲的东风,不但上了宁夏大学,还通过函授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历。这是他的第一次飞跃。他在盐池一中任教,彰显了能力和水平,进而任语文教学组长、高中班主任、副校长、校长,并获得了特级教师资格证。这是他的第二次飞跃。后来又任盐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大党组副书记,直到退休。
侯凤章在中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以及文学创作、盐池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取得骄人成绩。他的关于故乡、家风、亲情和山区农村改革、农村生活的散文、随笔、小说、诗歌,以及盐池史志、长城遗址和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历史风貌轶事趣闻的描述等,都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且语言精练,风趣生动。先后获全国、自治区、市、县多种奖励、荣誉。这期间,他飞跃了好多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回银川教书。先后收到他的散文集《山高水长》《闲心感悟》、长篇小说《山和梦》。有一年,我有机会回盐池“浪”了“浪”,陪我“浪”的正是侯凤章。他对盐池近代革命历史和昫衍古城张记场、古长城和长城带状公园、花马湖的解读,风趣生动。上下几千年的资料,顺手拈来,极为熟练。前年有关单位在银川举行《侯凤章文学创作研讨会》。他的学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真是“判若两人”了。
盐池老乡侯凤章之路启示我们: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侯凤章的思想,释放了侯凤章的潜能;盐池地域文化深厚且重视研究利用,对教育较为重视,侯凤章生于斯长于斯是个幸运;总结、推广盐池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各地增加文化自信和文游资源的开发。
我上大学于北京,工作在银川,后来,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迁赶到盐池“边外”(古长城外)山村油坊梁劳动。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我还想说一说久留心底的一个感受:盐池老乡善良、正直、勇敢。
作者简介:王庆同,男,汉族,1936年生,浙江人,宁夏大学教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