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月,用小青石磨磨碎泡好的黄豆,那乳白色的浆液流入桶里。大风箱拉起了,点柴火,添散煤,烧铁锅,要做豆腐了。主人熟练地点卤、捞豆腐皮,一股股豆香味扑鼻而来……”,这是作者《在故乡过春节》中的描写。
收到作家赵卫华《地毯花》散文集的这天晚上,一个个人物故事引人入胜,我被作者的文采打动了。散文集分为《珍珠人生》《绿色风景》《生活美味》《多彩天地》《艺道观望》等篇章。他写故乡文思泉涌,写人物栩栩如生,写生活如数家珍,其艺术特色,可用“情、短、泛”来概括。
一言“情”。一位作家,用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来开篇布局,用什么素材去表达主题?对于作家作者而言,商洛和洛南县是他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家乡的历史人文、故土亲人、山水物况,是他源源不竭的文学资源宝藏。新的城市,新的单位,新的地理人文,共同构成了他独有的文学伊甸园。“文如其人”。所谓文学的情感真实,就是作者如实地反映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可以看出,他的散文,突出“文章要取信于今人,取信于后世”的写作追求。他在《老屋》中写道:“陪伴我十六年的老屋,一下子失去了,就像丢了魂一样难受。眼睛又泛起泪花,止不住地哭了出来……因为那里有我的影子,童年的记忆和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岁月。”在《地毯花》里他描写:“一簇簇形如锯齿淡绿的叶,犹如大手,紧紧护着一朵朵小蓝花……虽不起眼,但仔细瞧却好看极了,真像能工巧匠织出来的一块大地毯”。读着读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优美语言把我带入一个个情景意象中去,进入他的故乡,以及无数的故事情节之中,享受着文学和生命的美妙。
二说“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何才能做到把文章写好、写短呢?从赵卫华散文中可以读出,“低音淡色,朴实自然”是他写作的原则。他懂得:“散文短小,当然也要谋篇布局,深刻感触,直抒胸臆。可真情实感是构思不出来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就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选择出最有意义、最具表现力的素材,构思明确的主题,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从而达到避免空洞、言简意明的效果。选入《地毯花》的100多篇散文中,大多数是千字文,体现了“短”的要素。有一种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没有造作,意象含蓄,引人入胜。记得他在《母亲腌制的酸白菜》中写道:“它是商洛蟒岭山的山林味,是沙河边的水草味,它凝聚的是一种淳朴。”“妗子,她把劳动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唯有劳动才能使她舒心和满足。又像一位护花神和绿色使者,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这是《善良的妗子》中的文字。一篇篇不一样的文字,产生了特别的感动和甜美,令人产生强烈共鸣。
三谈“泛”。“泛”是从作品所涉猎的内容而言的。人的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个人得到的大同小异。但对生命的意义和感知,则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他常常通过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动人情节,去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及其精神风貌;题材细小而内容博大,文字平易而思想深邃。
“一点一滴总关情,妙手回春著文章。”在作者笔下,从小处说,写出了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比如作品:《东琴姐》《古城镇的水煎包子》等,描绘如烟的往事和真情美意,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从大处看,作品的内容,有人文、历史、经济、环境、城市等等,不一而足。
我认为,散文,不仅是美的标的和感情的晴雨表,更是一种治学的手段。历代散文大家,在其作品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展示演绎一些学问、章法和技巧,起到某种理论指归和成果保存的价值。读这部散文集,我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譬如,《那年隆冬尕娃送我时》主人公尕娃:煮奶茶的工艺、地软包子制作的程序,以及他奶奶对于柿子醋的酿制过程及方法;还有《商洛核桃》中,“商洛核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张骞出使西城返回长安所带回来的成果之一。”再比如,在《水磨房》中:“水磨,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多在南方闻名。把它带到北方,是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骞将其带回并应用于西北地区。水磨作为生产工具,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等等,像这样的记述情节,在文章中还有许多,写得精准和仔细。反映出作者阅读的广深,文学功底的扎实和厚重,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简介:刘心宽,酷爱读书,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