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18时,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扶贫车间准点下班。
42岁的车间女工苏小花麻利地收拾好制衣桌区,穿好衣服,顺手卷起尚未完工的几十条服装前门襟,急匆匆骑上电动车回家。
厂子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她要给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做晚饭,再熬熬夜,把没有做完的工作完成。家里也有一台缝纫机,得赶一赶,这批订单催得急,耽误不得。
2017年5月,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庙庙湖,在这里建起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地妇女顾家、务工两头不兼顾的“老大难”问题。
“每个月都挣五六千哩!”苏小花成了车间的第一批女工,做工多年,她早就由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变成技艺精湛的熟练工。前门襟是一件服装的“门面”,要求针脚整齐细密,观感舒适,每次一有订单,新丝陆公司董事长赵惠玲都会指定苏小花来完成,“她的手艺又快又好,交给她我放心!”
加工前门襟,从翻边、轧线,到缝合,一套工序,苏小花用时不到2分钟,每天能完成300件。
“刚开始可不是这样。”说到这里,赵惠玲笑得直不起腰。女工们都是从西海固移民过来的农村妇女,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也因此闹过不少“乌龙”。有一次,一位女工把上衣吊牌错缝到裤子上,导致公司被行业通报。为此,这位女工内疚了好久,好在处理得力,没有砸了大家的“饭碗”。
自那以后,女工们长了记性,积极参加培训,提升技艺,类似的失误再也没有发生过。如今,工厂固定工人13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500多万元,每月工资拿到4000元以上的占比达四成以上。
苏小花家的小四合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屋里一尘不染。
“娃娃们可比我有出息,老大在山西财经大学上大二,其他娃学习也好!”苏小花骄傲地说,她不识字,孩子的名字都认不全,以前在老家只知道围着锅台转,移民搬迁后有了机会挣钱,这才让她觉得自己有了价值。
做饭间隙,苏小花把孩子们的奖状拿出来让记者看,厚厚一沓,一整个炕面都铺不下。
有几次,她把奖状上孩子的名字说错,惹得旁边小女儿大声抱怨,苏小花赶忙抱歉地解释:“说错咧说错咧,妈不认字。”在这方面,苏小花常常感到自卑,但她不知道的是,小女儿偷偷告诉记者,在他们姐弟心里,妈妈是家里的英雄、是自己的榜样。
“吃了再走吧,尝尝我做的臊子面。”起身告辞的时候,苏小花极力挽留,记者笑着婉拒了。
车辆发动,记者回头看去,院子里透出暖暖的灯光,隆冬的深夜仿佛也跟着温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