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关键和要害,也是“指南针”和“聚宝盆”,这里不仅有群众需求、企业难处、高质量发展瓶颈,有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有破解难题的大智慧和好办法。
当调查研究“遇上”基层,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仔细回看近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吴忠市通过调研得知群众对“办证难”意见很大,随后征集线索、梳理清单,全面打响不动产遗留问题化解攻坚战,累计打通登记办证渠道7341套,化解率达98.3%;石嘴山市公安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出“1+40”项问题清单,一般违法“首违警告”“违停提示卡”等人性化执法广受好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深入基层检查发现多家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不力,找到了当地PM_10、PM_2.5小时浓度一度异常偏高的原因……
显然,一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实效,赢得群众点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深入一线调研,看到真情况、听到真声音、锁定真问题、拿出好办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搞好调查研究,最直接、最简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毕竟,基层是关键和要害,也是“指南针”和“聚宝盆”,这里不仅有群众需求、企业难处、高质量发展瓶颈,有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有破解难题的大智慧和好办法。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获取那些在办公室里难以听到、在材料上难以读到、在会场上难以看到的信息,并据实作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科学的决策判断。相反,如果浮于表面搞调研,爱用“二手材料”、惯用他人结论,就无异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不仅会背离调研初衷,更会误导科学决策、贻误发展良机,为群众所不齿。
看看过去,想想今天,为什么从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为什么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每到一个地方履新也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为什么党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为什么党中央要将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再提“调查研究下基层”……这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也是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修课。
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前方各种“考试”不断,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们离开案牍、走出机关,去一线认真读题、科学析题、扎实答题,深刻体悟调查研究下基层的意蕴,更要切实明白——“调”是基础,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学校和医院,才能听到真声音、看到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研”是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逻辑推理、交流研讨、量化分析、反复论证等手段解剖好“麻雀”,才能形成科学、有效、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实”是归宿,只有以群众幸福为出发点、以百姓满意为标准,用自己的“苦”将调研成果转化成群众的乐、发展的甜,才算完美“结题交卷”。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用好“四下基层”这把钥匙,在调查研究中对准群众和企业的诉求痛点,切实拿出推动发展的妙招实策,美丽新宁夏的“美”字方能早早变成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