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秦磊 李锦 陈思)“从10月中旬高粱红了到现在,订单不断。”12月16日,宁夏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长惠忙里偷闲带记者来到仓库,指着堆成小山的高粱说,“前几天刚往四川泸州发货1000吨,剩下的这些也早已订了出去,还不停有人打电话要货。”公司所在地平罗县高庄乡威镇村,过去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如今,通过综合改造利用,成为潜在粮仓,这里种植的红高粱,八成以上销往贵州、山西、四川等地知名酒企,收益可观。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由于其矿物化高、不宜灌溉,极易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绝产。为什么这里的盐碱地不仅生粮,还能生金?
“石嘴山市共有耕地面积137.65万亩,其中盐碱地80.53万亩,占比58.5%。”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规划与农田建设科负责人吴银涛说,过去,耕地脱盐多是通过“改地适种”,采用挖深沟加大水漫灌等办法压低盐碱度,“但成本高、用水量大,不符合‘以水定地’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转变思路,从治理盐碱地去适应农作物,到选育耐盐作物来适应盐碱地”。
“高粱耐盐、耐旱、耐涝,堪称农作物中的‘劳模’。”安长惠说,为了找出适合盐碱地的优质作物,2017年,他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改种适地”,开始种植红高粱。从最初的200亩,到2年后的1000亩,再到今年的2.7万亩,红高粱在盐碱地上一路飘红。
石嘴山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在这里生长的高粱籽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我们的高粱不愁卖。”安长惠说,除了销往国内各大酒企外,今年,还有300吨高粱远销新加坡。高粱渣既是上好的饲料,也可用来酿醋,有时候地里的高粱还未收完,就有醋厂老板提着现金来进货。
截至2022年,石嘴山市共种植高粱、饲草等耐盐作物近35万亩,仅2022年收益就超过千万元。“在粮食、油料作物较难生长的盐碱地上,选育适宜的耐盐作物,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吴银涛说,石嘴山市探索盐碱地“改种适地”,就是要唤醒当地沉睡的资源,向荒滩要效益,在白茫茫的盐碱地里种出金灿灿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