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枣香村的早晨

本报记者 陈 郁 祁国昌

“嘭嘭嘭、哐哐哐、唰唰唰……”12月13日早晨7时,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村部篮球场不时传出篮球击地、砸板、入筐的声音。

72岁的村民赵罗山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这里锻炼身体。响动就像“集结号”,惊动了附近的村民。很快,球场上就聚集了六七人,还有几位刚送完娃娃上学的“巾帼”,大家你一球我一球,边唠嗑边投篮。

枣香村是个移民村,1983年至1993年,村民从隆德县整村搬迁到这里,建设新家园。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置业,常住村民在农闲时间打打球、听听戏,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匆匆赶来上班的驻村干部邱立国看到球场熟悉的一幕,热情地和每个人打招呼。

“喂,林州,卖得咋样?”刚进办公室,邱立国就拨通了羊场组组长曹林州的电话,询问起西红柿的销售情况。温棚里种的草莓销售旺季已过,最近西红柿熟得快,不赶快卖出去,会有滞销的风险。

天还没亮,曹林州就拉了满满30箱近1000斤西红柿到大武口批发市场,不出意外的话,卖掉又能给村集体增加上千元收入。

从2013年起,枣香村通过“村集体用地+流转村民土地”,整合400亩盐碱荒地,建起“菜鱼共生”温棚40栋、采摘园温棚13栋、虾棚26栋,打造“鱼菜共生”、体验采摘园、特色水产养殖“三驾马车”村集体经济格局,开辟出盐碱地上搞水产、兴采摘的致富增收路。

不到8时,饲养员魏干顺走进“菜鱼共生”一号温棚,开始打扫卫生、清理鱼池、抛撒鱼食。帘子还没有卷起来,温棚里显得有些昏暗,魏干顺边干活边说:“天气越来越冷,要给池子里的鲈鱼保温,9点多气温升起来,才能卷帘子。”

鱼池旁边就是无土栽培的草莓和有土栽种的葡萄、西红柿,通过供水管道,将鱼的饲料、排泄物等沉淀生成的有机肥直接用来浇地,养分丰富,实现绿色种植和循环节水的双重目标。

如今,“枣香鲈鱼”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产品牌,每栋温棚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

9时多,曹林州回到采摘温棚。棚里的西红柿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曹林州指导工人们分拣、装箱,准备第二天一大早装车拉到批发市场卖掉。辛苦几个月,可不能在最后的变现环节上掉链子。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我们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枣香村驻村第一书记黄俊逸说。2023年,该村农民预计人均纯收入1.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21.4万元。

--> 2023-12-17 本报记者 陈 郁 祁国昌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2241.html 1 枣香村的早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