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不仅是引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好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和专家讲座等线下方式开展,师生配合程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鉴于此,借助渠道多样、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和内容丰富的新媒体形式,做好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理念继续向着现代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弘扬新时代主旋律
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和要求,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无论是高校官方新媒体还是社会主流媒体,都要明确以主旋律引领机制为核心,坚持传播主流声音,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营造形成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大声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其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丰富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
高校应重视新媒体在教学和管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搭建多渠道新媒体平台,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社交媒体账号等。高校新媒体平台的输出内容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应具备丰富多样的推文形式和栏目内容,借用时下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内容输出,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新媒体平台的主题宣传和教育引导作用。同时,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开放性和多样性的优势,进一步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进行创新升级,扩充相关的教育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
提高教师的新媒体适应能力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首先需要转变一些教师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次,高校应定期举行针对教师新媒体适应能力的培训活动。新媒体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高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运用新媒体这一工具,对爱国主义主题课程进行全新架构和创新规划,以拓展课堂内容和增强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要想及时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舆论方向,也必须熟悉互联网信息产生和传播的相关规律并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社交的重要途径,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运用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和开展相关活动。然而,伴随着信息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还有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这些信息与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牢牢把握主旋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创新研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校园信息监管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害信息,为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政府也需要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牢牢把握主流舆论的引领地位;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抵制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有害信息。此外,政府和高校应联合推进校园内的法治宣传工作,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思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QRKRW20201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9SKSZ064〉)